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清远人文历史 > 正文

明朝海禁中“昌国”与“舟山”地名演变商丘人文历史

类别:清远人文历史 日期:2013-11-27 19:30:43 人气: 来源:

  一、象山的昌国卫——舟山人的家园

  很少有人知道,每年的清明节前后天、农历十月初一前后天,在现在的宁波市象山县昌国卫内,人们一定会搭上戏台行庙会,并演上三五天的戏。行会时,首先是金龙开道,以示昌国九龙之地,欢腾。接着是千斤担扫街,一人化装挑着扁担,扁担两端长绳子下缚着木板棍拖地而行,一手拿着碎竹竿划地而行,咯咯作响,此人在沿街每家小店可免费喝一碗酒,挑着担就似醉非醉,东歪西倒,似千斤重担拖地街,意在让观众靠两边避让,留出一条行会大通道。然后,牛头、马面、日游神、夜游神、鬼王、判官纷纷登场,在数人护卫下走来。当八人抬的大花轿内坐着的城隍爷巡视全城时,行会气氛达到了。至今,昌国仍流传民谣:“昌国卫一年两头会,走走大街,吃吃热豆腐,长枪短刀盾牌手,十八指挥排街走。”

  自从来自台州的“海精”方国珍投降朱元璋后,舟山就正式进入了明朝的版图。但也因此,宋朝时的昌国县和元朝时的昌国州都风光不再。所以更鲜有人知道,这个远在象山的昌国卫,应是现在舟山人的家园。

  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手上,昌国州在洪武二年年立马降为昌国县,并于洪武十二年年设置了昌国守御千户所,洪武十七年年千户所升置为昌国卫,舟山事实上已经成为一个军事区。而貌似重视的背后,却正酝酿着反复无常的决定。洪武二十年年,令舟山人深恶痛绝的明海禁开始了,昌国废县为乡,归海县今宁波镇海,昌国乡在城分为两里,在乡分为四里,附于定海县为零头数的“奇零籍”。昌国卫也迁至象山的天门山今东门岛,在舟山则仅设中中、中左两个千户所。在昌国县被废的同时,秀山、岱山、兰山、剑山、金塘岛上被封禁地的居民也以壮丁的身份被编伍进入昌国卫。宋神“东控日本、北接登莱,南亘瓯闽,西通吴会,实海中之巨障,足以昌壮国势焉”的良好祝愿也随风飘荡了,“昌国”这个地名从此与舟山群岛扬手作别。那么,接下去的历史又赋予了这海上群岛什么样的称呼呢

  二、舟山之名的由来及不同版本

  从宋代开始,在旧昌国县城的南端,其实已经有一个新的地名崭露头角——舟山,明初废县迁卫之后,人们开始以“舟山”来称呼原来的“昌国”,《舟山市志》载:“史书始称昌国为舟山。”明海禁后,舟山从一个民间的地名成为正式的地域名称,也完成了以部分代整体、从个别到一般的演绎过程。

  许多人知道舟山群岛,但却不知作为群岛专名的“舟山”具体是指哪个岛,即使在大街上问生长在本土的人士,答案也不一而足。其实,“舟山”,指的就是现在舟山人口中的“本岛”,也就是群岛中最大的岛屿,舟山本岛面积平方公里,现常住人口约余万,是浙江省第一大岛屿,也是我国仅次于、海南、崇明之后的第四大岛屿。

  “舟山”之名的由来有多种说法,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两种。一说为“以舟之聚,故名舟山”,此说以岛之功能而名,按理说舟山岛“兴渔盐之利,渡舟楫之便”,自然有“舟聚”之盛况,以此名为“舟山”也十分自然一说为“岛形如海中之舟”,说本岛东船尾有舵岙今东港街道红旗社区,部有椗次今岑港街道烟墩社区,形状恰如一艘挂满风帆、由东向西行进的海舟,此说以岛之形象而名,比喻生动贴切,想像极为丰富。

  但事实上,“舟山”之名另有渊源。在历史长河中,此“舟山”又非彼“舟山”。最晚在明朝初年之前,“舟山”其实指的是定海城南现在已经消失的道隆山,后又指道隆山更南的东岳山,最后才逐渐成为本岛的称谓,乃至扩大为对整个行政区域的代称。

  据考证,“舟山”作为地方名称有史载的,最早出现于宋孝乾道五年年编纂的《乾道四明图经》。该志《昌国县·津渡》记载:“舟山渡,去县南五里,趋城由此出,山形如舟,故名。”宋理宝庆《四明志》卷二十记载:“舟山,去县五里,趋城由此涂。”前面所说舟山由来的“以舟之聚,故名舟山”,其实完整的是“舟山,在州之南。有山翼如,枕海之湄,以舟聚之,故名舟山”,原出自元年间的《昌国州图志》。“州”指昌国城,“翼如”是说犹如飞禽展翅的形状,“湄”则是指水草相接岸边。宋元时现在定海城南东海一带是一片“东海”汪洋,“舟山”是“东海”中的“岛中之岛”,“东海”因有外围的大椎山包裹而风浪不侵,因独特的地域而作为舟船停泊之山,所以称为“舟山”。这个“舟山”是指现定海区人民南与东海东交叉口的一座小山,山上原有的“道隆观”,此山又被称为“道隆山”或“观山”,而在识字较少的普通人中又被谐音为“稻桶山”。该山在上世纪年代,因海军舟山建造宿舍等缘故被夷为平地,仅留下“道隆山新村”和“伏虎殿弄”道隆观在清代演变为伏虎太保庙等相关地名可资追忆。

  说到这个“道隆山”和“道隆观”,在中国的正史和野史中,还是小有可观的。南宋建炎四年年,“靖康之难”后即位的南宋第一个宋高赵构,在金举入侵时弃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而仓皇南渡,一过绍兴奔今宁波,月日,抵达昌国后在“舟山”登陆,宋高及重要随行人员住进定海凤凰山今双桥蚂蟥山西麓的回峰寺。金兵追击宋高到“舟山”,登岸冲进山上的道隆观搜索,用刀剑砍击殿中木柱,柱子竟流溅出红色的液体,金兵被吓而退。后任宋孝宰相的史浩登临“舟山”,留下《临江仙·题道隆观》一词:

  试凭栏杆春欲暮,桃花点点胭脂。

  故乡凝望水云迟,数堆青玉髻,千顷碧琉璃。

  我本清都闲散客,蓬莱未是幽奇。

  明朝归去鹤齐飞,三山乘缥缈,海运到天池。

  元明时代,“舟山”更成为人文鼎盛的一大景观。如元代学士吴莱也为“舟山”留下“登岸泊道隆观”诗:

  我舟半夜发,举目流滔滔。倏然风万里,谁谓水一篙

  幽岛不可辨,乱嶕出如鳌。侵晨始登岸,身静心实劳。

  小径连沮洳,玄扃闭蓬蒿。弹涂争走穴,杰步拥朱鳌。

  怪花络璀璨,阴木森萧骚。东都昔奔溃,南海纷战艘。

  楹偶潜伏,部伍争遁逃。将施攻城火,尚见斫柱刀。

  黄屋袪晓祲,翠华湿秋涛。运往龙蜕久,人来鹤飞高。

  曲峦迷丹鼎,清沼烛鬓毛。毋烦踞龟壳,自此辞卢敖。

  三、“舟山”从众多的地名中脱颖而出,成为群岛的代言

  “舟山”曾经是明初之前的船舶系缆停泊之处,这也得到了考古活动的佐证。

  年月日,在地处闹市中心、离现在的海岸线五六公里远的定海东海东区域,工人挖地基时挖出舱长米的古船残骸。按照古船结构比例推算,这艘船大约长十米,属古代大船。在这艘古船残骸附近的不同地层中,还陆续发现了一些晋、宋的酒瓶、瓷碗碎片,还有元代吉州窑的“兔毫盏”,明代早期的青花瓷器碎片,而和古船骸同一深度的地层中,多为宋代器具。文物部门认为此船应该是南宋时期,至少是明朝以前的古商船。这说明现定海繁华的东海东在明朝以前是一片海涂或是商埠码头。因为泥沙淤积和筑塘围垦的缘故,“东海”在清朝时才逐渐成为陆地。

  由上述资料可见,“舟山”在历史上是舟山重要的地理标志,但远不是现在群岛代言者的地位。明初朱元璋在舟山实施海禁后,“舟山”的名称还经历了一个迁移的过程。大椎山,原是舟山的风水山,元《昌国州图志》云:“大椎山,即州治照山,俨若屏障在前,四望其形若一,州民卜居者,面此为风水。”明初在大椎山上设“舟山关”,大椎山遂改称为“关山”,后关山上因建东岳宫又被改称东岳山。明隆庆元年年把总李诚曾在大椎山下立“舟山第一坊”,上题“东南第一关”。伴随着“东海”滩涂的涨起,海口逐渐南移,“舟之所聚处”也从原来的“舟山”移到了东岳山。

  大椎山附近有“道头”,就是现在的定海码头,那时还是一个小岛屿,未与本岛连接。虽然县治被废了,但舟山中中、中左千户所的军户和五百余户留守的百姓还在,当然“舟山渡”也还在,只是这“舟山”已经到了道头附近的大椎山。每次航船到达,远远地看到大椎山和舟山中中千户所、中左千户所,人们自然会不由自主地说:“舟山到了”虽然缺乏的一纸文书,“舟山”俨然已经从众多的地名中脱颖而出,成为群岛的代言。

  从已知的文献资料中可以发现,明成化四年年刊本的《宁波郡志》已经在“城池”一栏直接用上了“舟山”,明嘉靖三十九年年刻本《宁波府志》则在“沿革”中明确指出“翁山,今舟山是”,而舟山古代地方志中唯一以“舟山”命名的明天启《舟山志》则更为“舟山”在群岛地名中的统领地位进行了“”。可见,最晚于明成化初,约在朱元璋实施海禁后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昌国”的称谓就在历史文献中被“舟山”所取代了。

  当时代的车轮进入年月,随着浙江省委的一纸公文,辖定海、岱山、普陀原定海县分析和嵊泗从江苏省松江专区划入县的舟山专区正式宣告成立。这是一千三百多个岛屿组成的群岛的总体称谓正式以“舟山”命名,也是有史以来继翁山、昌国、定海后的第四个行政名称,但“昌国”这个故名并未被舟山人民所遗忘。

  年,定海北门新建“昌国”,“昌国”一词才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昌国街道”则成为目前定海区的派出机构之一。年,当舟山市所在地临城面向社会征集地名时,“昌国”以其“昌壮国势”的霸气与期望再一次成为舟山人最喜欢的名字之一。当然,在这些之前,“昌国”一词也曾经回到过舟山人的记忆之中,年春,日伪定海借私立申义小学为校址开办昌国初级中学,直到年抗战胜利。(来源:舟山日报作者:夏志刚)

  责任编辑:胡光曲

关键词:商丘人文历史
0
0
0
0
0
0
0
0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CopyRight 2002-2016 版权归清远500E网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