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清远人文历史 > 正文

【原创】商丘历史人文思考性大散文系列商丘人文历史

类别:清远人文历史 日期:2013-11-19 11:14:16 人气: 来源:

  文化不分国界,文明不分种族。作为文化和文明产生的生理机能,智力的形成和智慧的迸发,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存在太大的本质差别。从的角度探究人类智力和智慧的发展进程,也许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但只要打开人类文明进步的册页,就会发现许多数千年以前产生的人类思想的,至今依然在着我们的心灵,甚至当我们解读这些古人的大智慧时,会产生激烈的情荡。因此,从意识行为的存在和进步的层面上看,不能因为古人生活时代的落后,而怀疑他们与现代人在智力上的差距。——这是许多人站在位于虞城县境内的伊尹墓前所生发的第一感觉。

  本文并不是要介绍虞城所盛产的各类美食,而是因为这里长眠着被誉为“东方食圣”的烹饪界鼻祖伊尹,从而使豫东小城虞城成为历代烹饪大师心中的圣地。虞城县住于河南省东部,属商丘市管辖。早在公元前21世纪,夏禹继承虞舜的后,封其子商均于虞地,称虞国,秦设虞县。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改称虞城县,虞城之名由此始至今。这里是先商文明的发源地,长久的文明雨露把这片黄土地滋润得花团锦簇,孕育了许多震烁着历史天空的一代人杰,如替父从军的帼国英雄花木兰,酿造出第一杯美酒、“从兹秫酒香”的酒神少康等。其中,把美食制作技艺提升到平天下的哲学领域、使民生和国计达到完美统一境界的平民宰相伊尹,其人其事最具人文色彩。

  伊尹名挚,又名阿衡(《史记·殷本纪》),生时不详,卒于约前1549年。关于伊尹的出生地,郦道元所作《水经注·伊水》记载甚详:“昔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得婴儿于空桑中。言其母孕于伊水之滨,梦神告之曰:臼水出而东走,顾望其邑,咸为水矣。其母化为空桑,子在其中矣。莘女取而献之,命养于疱,长而有贤德,殷以为尹,曰伊尹也。”伊尹生活的年代,正值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从鼎盛期衰落期。以商部落为首的各个小国逐渐崛起,对夏王朝的形成了巨大。伊尹从出生开始,就历尽了。作为一个弃婴,自小不知生父生母是谁,由莘女从野外的桑林里拣到后,交给一个厨师扶养。

  伊尹的身份是奴隶,处于社会的最低层,没有,没有自主财产,没有支配时间,没有自享空间,甚至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和。起早贪黑是常有的、忍饥挨饿是常有的、受骂是常有的、朝不保夕是常有的。孩童时代没有了大人们的,他的世界是孤独的,他的启蒙教育也只有在之中、之下、锅碗之间。如果那时也有忆苦思甜的话,他的苦大仇深起码是我们无法想像的。最后,他用和坚韧完成了对于他本人、对于后世文明也许是最重要的步骤,——在他的许多同龄人无法饥饿、伤病、劳累的而相继夭折的时候,他用他的顽强了重重严峻的,使他的生命没有过早地消失。这个生命实体保存的本身就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按照的推想,在这样的生活里,伊尹不可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可以影响人的状态,却无法改变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只要有积极向上的生命,任何都只能是生命链条中的一个环节,生命循环中的一个侧面,生命体验中的一种经历,不能对生命过程的总体趋势发生根本作用。

  当然,伊尹也从来没有想到过通过硬性扩张的方式改变自己的状况,因为当时的社会和自身还没有达到我们可以想像的高度。不能战胜,就只能加入。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只能是自己选择。伊尹所能做到的就是随遇而安,就是埋头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踏踏实实当好厨房的杂役,从杂役而助手,从助手而厨师,从厨师而大师。仅用十年时间,他就完成了人生起始阶段的跳,形成了人生物质财富、财富的双重积累,成为那个领域的绝对权威和有莘国最有名气的烹饪师。这个过程当然是的。无数次的虚心求教、无数次的琢磨、无数次的苦思冥想、无数次的探索实验。终于,他用自己的和创新,超越了前人所有的遗留,到达了前人从没涉足过的境界,把烹饪这一雕虫小技提升到了前无古人的崭新高度,并且第一次从实践中提练出了理论精华,形成了影响后世的理论体系。

  伊尹关于烹饪学的理论贡献是多方面的,从原料的特性、产地、选用,到火候的掌握、调料的搭配,都具体而实用。如对原材料的产地上,肉之美者、鱼之美者、菜之美者、和之美者、饭之美者、水之美者、果之美者,他都是了如指掌、如数家珍。这种敬业和业务精通的程度,即便现代的一些学者也不见得能够达到。再如在烹饪的技巧上,他明确指出:食水的动物气味腥,食肉的动物气味臊,食草的动物气味膻。这三类动物气味各异,怎样才做出佳肴美味呢?主要依靠水、火、味的调节,消除腥味、去掉膻味、离却臊味。第一条要正确掌握火候,宜猛则猛,宜温则温;第二条要正确运用水的规律,转臭为香;第要正确选用调味料,即甘、酸、苦、辛、咸等五味,它们的组合常微妙的。只有根据鼎中水的变化,掌握火候,把握调料的搁放先后次序和量的多寡,才能获得久而不败、熟而不烂、甜而不过头、酸而不强烈、咸而不涩嘴、辛而不刺激、淡而不寡味,肥而不腻口的美味佳肴。(见《吕氏春秋·本味篇》)

  正是由于伊尹率先把知与行进行完美的融合,在烹饪实践和理论上产生的突出贡献,才使他成为我国烹饪界公任的鼻祖。现在,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每年都要举办规模浩大、隆重权威的“伊尹杯”全国烹饪大赛,虞城作为伊尹的安厝之地也成为许多中的食都。

  在2002年中国烹饪之圣伊尹祭祀活动上,组委会的《 伊尹三千年祭 》中说:“我圣说汤王又放太甲,三世一腔心;辨五味得平天下,千古绝论鉴后人。不以小技而薄志,决以施烹饪。商丘市旺,亳都再兴。”诚哉斯言!

  二、以汤说汤

  艺无止境,学有专长。这样理想的境界伊尹切实领略到了。但是,他的目标显然还不仅仅是这些,他还强烈追求着领略与之间的不同。如果局限于相对狭窄的技艺空间,就无法真正使技术为艺术。只有跳出就烹饪而烹饪的圈子,领的共通之处,在领域内完成从必然王国到王国的跨越,才能纳天地于一体,容四海于一盂,使眼前豁然开朗,呈现一片崭新景象。

  随着阅历的积累、经验的增加、技艺的精道,伊尹的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地方。他是个聪明勤奋具有心计的人,虽然祖祖辈辈当奴隶,地位卑贱,但经常注意研究三皇五帝、大禹等英明君王的施政之道,能够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对当时的社会进行深刻的观察分析。在一个不眠的夜晚,也许只是电光石火的一刹那,他的智慧灵光得到了迸发,领了“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真谛,使他完成了从人才到天才的必然迈进。他要把自己对厨艺、对国家、对社会的认知和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当然,掌控国家和社会不是一个厨师所能做到的,他必须靠近最高的阶层,才能有希望把自己的在更大范围内的推广。这种目的的实现,需要一个人的信心和勇气,更需要有识人之君和施行平台。在对于夏朝者的施政方法以及周边附属国家的综合判断中,他的目光注意到了地处亳地(今河南商丘)、以著称的商汤。他开始捕捉每一个可资利用的机遇。

  机会终于来了。商汤为了笼络有莘国,提出了纳有莘女为妻的要求。有莘快地答应了。在研究陪嫁人选时,伊尹自告奋勇,请求以厨师和侍从的身份前往商国。商汤也久闻伊尹的大名,知道他的烹饪手艺。为了接近商王,在以后几天的做饭时,伊尹估意把饭做的不是太咸了,就是太淡了,以期引起商汤的注意。果然,商汤非常纳闷,就把伊尹叫来,询问他原由。于是伊尹以此为由头,“以滋味说汤”,阐述了自己兴邦的独特思想。

  伊尹认为,做菜即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要调好作料才行;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物无美恶,过则为灾,五味调和,君臣佐使”。而要想品尝到至味,就需要有充分的物质作为保障。只有坐拥天下,延及四海,才能得到各种原料。如果仅仅是在商这样一个小国,根本无法满足物质的筹备。“君之国小,不足以具之;为天子然后可具。”“非先为天子,不可得而具。天子不可强为,必先知道。道者,止彼在己,己成而天子成。天子成则至味具。故审近所以知远也,成己所以也!”作为一代人君,必须要有雄霸天下的气魄,才能审时度势,趁机而为。要成为天子,不能单纯依靠武力和强势手段,而是要敬业修德,施行仁道,赢得天下士人的。

  同时伊尹又从天下大势谈起,分析了夏王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的现实,得出了更迭的总体趋势。

  伊尹这番庖厨之论蕴含着深刻的战略指导思想和丰富的人生。那就是要依据客观实际,灵活选择不同的策略,以达到战略目标。如果再联系到后来伊尹灭夏谋略中对战略时机把握上,则不得不让我们这番庖厨高论和伊尹高超的技巧。这番话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隆中对”,而伊尹“借汤说汤”的理论,又比千年之后诸葛亮的“不出茅庐而三分天下”高出了一个层次。

  商汤听后茅塞顿开,深感相见恨晚,激发了他的万丈豪情。他不以伊尹出身低贱为顾虑,立即举行隆重的任命仪式,拜伊尹为“阿衡”,即尹,统领一切军国要务。同时,韬光养晦,内敛锐气,以待时机。在内政外交上,他采取伊尹所制定的策略,,安抚,理顺各种社会关系。如“网开一面”的故事,就充分说明了他对伊尹思的认可和实施。有一次汤王外出打猎时,手下人先四面张网,并道“愿天下四方的都进我的网”,汤王却觉得一网打尽的做法有点过分,就让手下去掉三面,只留下一面网,改辞为“们,往左、往右都有活,那些命中注定该死的就进网来吧。”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从而在夏桀虐政淫荒的特定时代,树立了汤王仁德的形象,促使、各部落归心于商。

  伊尹说汤的故事,成为历来为君为臣的重要依据和标准。这其中既有伊尹对入木三分、高屋建瓴的科学判断,也表现了汤王“用人不分”的远见卓识和容纳贤能的胸怀。

  三、荡平天下

  大政方针确定后,接下来就要围绕战略指导思想制订具体的实施措施。而商作为夏的附属国,方圆只有七十里大小,要想与强大的夏朝当面对决,无疑于以卵击石,根本没有任何胜算。尽管夏朝面临着内外交困的严峻,但千足之虫,死而不僵,只有耐心地等待时机,掌握火候,才能达到一役成功的效果。对于这种形势的判断,伊尹心里非常清楚。

  为了掌握夏朝的情况,伊尹决定深入夏都阳城以探虚实。“伊尹去汤适夏。既丑有夏,复归于亳。”在夏朝三年的时间里,伊尹广泛搜集各种信息,初步掌握了夏王朝的、军事以及经济、地理情况,看到了其内外部存在的各种矛盾和危机,对于下一步具体战术的运用做到了心中有数。回到商国后,即将自己侦察到的情况向汤王作了详细汇报,两人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了战略方案和目标,即循序渐进、由外而内、各个击破、总体打击。

  首先,利用商为夏方伯,有征伐诸侯的特殊,采取军事打击与争取相结合的策略,结交和兼交夏王朝的属国,剪灭其羽翼,扩展自己的实力。其时,居于夏商之间的葛、韦、顾、昆吾都是夏之属国,是夏桀亲近的依靠力量。因而,吞并四国成为商军事兼并的当务之急。伊尹决定采取由近及远、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方略,使夏处于正面受敌的地位。

  葛国位于商的西部,相距不过数十里。加之葛伯力量较弱,不稳,成为商汤的首个打击对象。但是,在具体战术运用上,伊尹认为不能冒然突进,而应该寻找葛伯的,抓住其不仁不义的,以义伐不义,做到师出有名,得到上的支持和平衡。这一年,伊尹得知葛伯没有按惯例祭祀祖先,这在当时是“非礼”的重要表现,于是就以汤王的名义对其进行严厉遣责。葛伯辩解说国中财力虚乏,没有祭祀之礼。伊尹就派人进驻葛国助其农耕,同时向老弱病残的弱势人群送去酒食。但葛伯不仅不感谢,反而酒食,据为已有,并把没有按时交出援助物品的人予以处死。葛伯的激起了人民的极大愤慨,也使周边国家对葛国的行为大为不满,对商汤的大加赞赏。

  伊尹感到时机成熟了,就兴师问罪,不费吹灰之力一举灭掉了葛国。然后,又分别以相似的方法,灭掉了韦(今滑县)、顾(今范县)、昆吾(今许昌)三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从而使商国占有了以亳邑为中心的周边数百里的地区,人口和物资实力大大增强,在与夏王朝的军事力量对比中初步扭转了劣势,完成了对夏王朝的战略包围。

  面对商汤的步步进逼,夏王桀大为光火,屡屡致函进行。但因为伊尹的每一步战略措施都是有理有利有节,使朝廷也无可奈何。而其他附属国见夏桀已经无力,加上伊尹的不断斡旋,大都产生了去夏适汤的念头。而在夏朝内部,人们也分别从桀和汤的作为上看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者形象,越来越对商汤产生了向往之情。《书·大传》记载:“夏人饮酒,醉者持不醉者,不醉者持醉者,相和而歌。曰:盍归于亳(为何不投奔亳地)?盍归于亳?亳亦大矣!”

  这样的一片大好局面,使汤王大喜过望,对伊尹的战术策略大加赞赏,就准备向夏王朝发起正面挑战。但伊尹的头脑非常冷静,认为仅仅凭借一时的局部胜利,还不能完全对手的强势地位,必须继续施压,才能切实看清对方的反应、威信和调度能力。

  他汤王先从小的试探开始,在岁末没有按常规向夏朝进贡。夏王大怒,调集九夷之师伐汤。各诸侯国惧于余威,纷纷响应。伊尹即劝汤王“谢罪请服,复入贡职”。 桀也见好就收,原谅了汤王,没有采取进一步的军事措施。这种有罪不伐的软弱行为,使各诸侯国大失所望,夏王朝的威信大大削弱。第二年,商汤又不供贡职,桀再怒,发出号召再次征讨。但这一次九夷之师却不听号令,按兵不动。对此,伊尹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可以与夏桀一决死战。商汤即在庙前举行出兵誓师大会,发表了著名的《汤誓》,历数夏桀生产、的,打出了上应、救民于水火的旗号,激发了全体将士的战斗热情。

  由商国主动发难而产生的商夏对决开始了。此时的夏朝已经是徒有其表,国大。国内民不守疆,周边邻不援朝,甚至有许多地方奋而倒戈,投向了商国。商汤选良车70乘,勇士6000人,采取战略大迂回,绕道到夏都以西,出其不意,攻其无备,长途突袭,很快逼近了夏都,双方在鸣条(今洛阳附近)展开了的大决战。商军在商汤,为民除害的号召下,冲锋,势如破竹,不可;夏兵将则不愿为夏桀,军队失去了战斗力,一触即溃。在短短的时间内,貌似强大的夏王朝就迅速。夏桀大败,最后他带着妃子妹喜逃出重围,乘上一只小船渡江到南巢(今安徽省巢县),最后故于此地。

  对于夏桀的溃败,《史记》的记载不甚详细,仅用了了数语:“桀败于有(女戎)之虚,桀奔于鸣条,夏师败绩。”就是这样几句短促而有力的语言,为我们想象夏桀兵败如山倒的狼狈之态提供了广阔空间。

  随着夏王朝的,商朝于南亳(今商丘)正式建国,而伊尹也以开国功臣的形象赢得了国民的和信赖。

  纵观伊尹助商立国的过程,处处充满着盈天的大智慧,闪耀着他长期以来深思熟虑而形成的平天下的思想。第一,判断形势的客观性。汉代军事家诸葛亮在总结前人的军事经验时说,为军者要知、晓地理、察人文。而这些理论伊尹早在实践中就已经运用纯熟,俯仰天地,洞察,是伊尹之所以能够顺时而动的首要战略;第二,把握时机的准确性。作为天才的军事家,不仅善于创造机会,关键在于懂得如何寻找机会、运用机会;第三,战略推演的渐进性。知行合一的伊尹,处事沉稳的伊尹,把战略防御、战略对峙、战略三个阶段策划得层次分明,毫不拖泥带水,一改以往军队多于突击冒进的常规打法,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其效果是显著的;第四,争取的持续性。自始至终,伊尹都把“以义伐不义”战争作为极力推广的主要环节,贯穿于军事行动的全过程,使再大的流血冲突都成为商汤救民于水火、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为上,攻城为次,未出师而占了上的先机。上述这些通过“伐谋”、“伐交”、“伐兵”,最终取得战争速胜的做法,对于后世战争过程的把控、军事理论的构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历代军事思想家和军事战略家不断丰富和发展军事理论、军事实践的营养之基。

  四、方略

  商王朝的建立,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大意义。从大禹之子启建立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国,巅覆禅让制,实行血缘继承制,至桀共延续了四百多年。其间,由于国家根本制度的急剧变更,许多人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造成行政、军事诸多领域内的不协调、不系统、不完善、不理顺。只是在夏王朝强大的压力控制下,各诸侯国暂时没有能力与夏王朝争鼎,天下才没有出现大范围的地方割据。同时,随着夏王朝的日深,也逐渐认可了这样的国家体制。而商汤在伊尹的力挺下,以非凡的气魄,第一次完成了用武装力量改朝换代、更迭的创举,这就是史无前例的“汤武”,对于后来各朝代的与新兴,在思想上、理论上、行动上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伊尹的智慧不仅限于打天下上,主要还在于治天下。新兴的商朝,面临的是的夏桀留下的烂摊子,国外诸侯不朝,国内。这些对于商汤和伊尹来说都是严峻的。对此,伊尹又从国家政例和制度建设入手,制定完善各项法律、政策、措施,开创了崭新的模式,使商代前期的、制度臻于成熟,商王朝的也逐渐步入正轨。

  一是明确了君臣之间的关系准则。在漫长的夏朝时期,中央与各方国之间、机构官员与王朝决策层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由于在立国之初,夏启在取得中央控制权的同时,确定了以血统为中心的继承顺序,了其他部落首领接受禅让的可能性,受到大多数武装派系的抵制和质疑。作为和补偿,夏启在对于放宽各方国的自主权方面作出了大的让步,允许他们拥有各自的军事武装和外交权限,各方国之间甚至可以相互征伐,不需要取得中央的授权。这种过于宽松的依存制度,造成中央控制力的削弱,许多地方在实力得到扩充之后,拥兵自重,尾大不掉,力图摆脱夏王朝影响的企望日益强烈。而王朝内部的各级机构官员,大都希望依附于某个有实力的部落首领,以期作为自己的依靠,在个人职位晋升中得到重要的法码。这就使君臣之间产生了严重的错位,使中央许多政策的制订要受制于各方面的掣肘,不能形成上下通畅的政策贯彻渠道。商朝建立之后,伊尹及时发现了这种对于中央来说是致命的管理模式,从明确君臣之间新的相互关系入手,着手解决划分问题。他提出了“五味调和,君臣佐使”的主张,就是烹饪美食要用多种调味品,但不能完全平均使用,必须要有主有次,才能使味道和谐;一个国家也是一样,各个之间也要有主有次,以主为骨,以次为肉,形成国家的基本框架。在这种关系中,要以君为主,以臣为辅,主次分明,职权各异,按照各自的职责权限来行政做事。同时,制定了一系列罚措施,优罚劣,使各级尽心尽力为国家效劳,否则就要受到责罚,甚至罚做奴隶。比如各方国可以有自己的军队,但人员数量和武器装备方面要受到一定,要与自己国家的大小、爵位的高低相适应;各方国之间可以相互发生外交关系,但不得擅自与王朝系统之外的国家交通往来,这种只有中央能够行使。这样就在游戏中建立了统一的游戏规则,从根本上理顺和界定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王与候之间、君与臣之间、官与民之间的关系和界限。

  二是制定了君王应该遵循的规范。对于君臣之间的这种关系,尽管君王的得到了放大,处于主导作用,但他并不是就可以任意作为,而是要受到各种力量的制约。如果君不能为君,则臣也不能为臣。对此,伊尹先后作《咸有一德》,作《伊训》,作《肆命》,作《徂后》,具体阐述了为君之道,要求君主首先自律,方能律人。君主由于所处地位和掌握的特殊性,所的再小的,对于天下百姓来说都是致命的。关于君王容易的错误,伊尹经过认真分析,总结出了“三风十愆”,包括、治政、治军和生活作风的各个方面。对于这些错误,伊尹一语道破了其严重的违害性:“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以臣的身份而为君制定行为规范,伊尹是我国第一例,充分显示了他的成熟程度和非凡的勇气。

  三是确定了“宽以治民”的总体方略。针对由于夏王朝的而造成的、怨声鼎沸的现实,伊尹认为,正确调和社会关系,需要运用多方面的手段。既不能太严,也不能太宽,“过则为灾”。而是要从稳定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角度考虑,充分照顾各方面的利益,使各阶层和谐共生。他汤王要吸取夏桀的教训,注意体察民情,宽以治民,仁以,轻征薄敛,鼓励生产,安定,并常用“明德则天下存,失德则天下亡”的道理教育商王。在实际工作中,他非常重视农业生产水利建设,民以食为本,衣食无忧则盗而不盗。同时,大力发展丝绸纺织和青铜冶炼技术,“伊尹以薄之游女工文绣”(《管子》)。特别是青铜的发明和利用,使商朝在农业机械和军队武器装备方面,走在了的前列,综合国力和战斗能力大大增强。

  四是“铸,制礼乐,定献令,迁九鼎于商都。”伊尹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深切感觉到,一个国家的形成和稳定,不仅要依靠和强制手段的保障,更重要的是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认同和自律。因此,他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探索和变革。铸,即统一货币,加强中央从经济领域对全国的控制和调节,也改变了过去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方式,便于人们进行物资交换和经济交流;制礼乐,即制定国家礼仪、国乐,使整个国家达到文明有序、知义明礼的状态;定献令,即制定国家法律法规,励,惩治,国家政令通畅,众民安居乐业。同时,为了从观念上增加全体人民的国家感,树立中央集体的权威性,伊尹还命人铸造了九个大鼎设在商都。鼎是的象征,九个鼎即象征国家的最高。另外,他还在古人记文记事符号的基础上,统一了以甲骨文为版本的文字。

  由于商汤与伊尹的密切合作,励精图治,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使商朝初期清明、经济繁荣、水不扬波、土不扬尘,社会文明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展,商朝的也迅速得到了扩张,一跃成为黄河流域的主要者。《诗·商颂·殷武》记载当时天下万方归心的情形是:“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

  五、回望伊尹

  商汤死后,伊尹又先后辅佐汤的子孙外丙、仲壬、太甲、沃丁继任商王,并且都取得了极为显赫的业绩,为商王朝以后600余年的奠定了的基础。以一身而辅五世,这界范围内也是独一无二的。沃丁八年(前1549年),伊尹逝世,据说终年100余岁。沃丁以天子之礼安葬伊尹,以表彰他对商朝做出的伟大贡献。关于伊尹的安葬地,史学界曾有过多种说法,但从史典中看,目前大多数还是倾向于商丘虞城说。如《通鉴外记》记载:“生于空桑,卒葬南亳(今虞城谷熟一带)”,《史记》记载“帝沃丁之时,伊尹卒,既葬伊尹于亳”。伊尹在商朝受到历代诸王隆重的祭祀,殷墟甲骨文中就有多处记录祭祀伊尹的卜辞。

  由于伊尹显赫的人生功绩,使他长期以来都得到了人们的和推崇,尊他为天下第一贤相,把他的地位提升到元的高度,即之先。《论语》曰:“大贤唯有伊尹”,孟子称“伊尹,圣之任者也”(《孟子·万章》)。

  现在的伊尹墓位于虞城县西南20公里的魏崮堆村。墓高3米,周长46米。坟墓四周有高大的古柏180余棵。其中有鸟柏一株,枝叶酷似鸟形,据说其年轮花纹也为鸟形,甚为罕见。墓前的伊尹祠,原有祭殿、卷栅、钟楼、配房、大门、围墙等,现仅存两座大殿和花戏楼。旧时的“伊墓清风”为虞城八景之一,每逢农历二月二、四月八、九月九,邻近几省的乡民前来赶庙会,人流如云,热闹非常。

  站在伊尹墓前回望三千多年的历史,回望这位起于草根的平民智者,让人不禁思绪万千,对他的非凡的勇气、高超的艺术、的人生抱负、深远的文明影响,产生出越来越多的仰慕之情。

  非凡的勇气。勇气源于,源于天下为公的大智慧。伊尹在辅佐商王的过程中,不以个人的功过得失为念,而是把国家的兴盛、君主的德行、人民的福祉作为自己行动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代民,为国筹谋,做出了许多为一般人所不敢为、不能为的事情。前文所说的以臣而为君制定行为规范的举动,只是其中一例,到了商朝第四任国君太甲时,伊尹又有了更加惊世骇俗的惊天。据《史记·殷本记》记载:“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帝太甲居桐宫三年,,反善。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伊尹嘉之,乃作太甲训三篇,褒帝太甲。”就是说太甲继位之后,思想,不明政理,亲而远贤臣,,废弛,造成国家面临着存亡的重大危机,朝野上下怨言四起。面对这种情况,伊尹站在商王朝长远利益角度考虑,认为“天,犹可违;自,不可活。”果断采取强制手段,将太甲流放到商汤的葬地桐宫,让他面祖思过(后来这种方法成为惩罚亲族兄弟的一种常用手段)。而伊尹亲自临政,代行处理国家事务。在伊尹的下,三年之后,太甲,重新,得到了国民的谅解,伊尹就重新把他迎回去继续。太甲吸取以往的教训,修德,后来的政绩还相当不错。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伊尹放太甲”事件。后世评价伊尹在这件事上的勇气时多用叹为观止这个词。遥想在当时等级森严的下,做出这样的举动,伊尹需要承受的种种压力可想而知。甚至当时就有人认为伊尹有取而代之的想法。但伊尹磊落、胸怀,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卓越家的超凡勇气。臣以其贤而诲君,而放君,而立君,而自己毫无野心,在中国历史上,伊尹所为观止矣。即便以诸葛亮这样的贤才,尽管有刘备托孤时“若嗣子可辅,则辅;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面对懦弱的刘禅,他也不敢用自己的历史声誉作而冒然行事。仅此一项,伊尹的勇气和高风亮节就无人可比。

  高超的艺术。伊尹的一生,是知行合一的一生。他不但善于从实践中提练理论,而且他还善于用理论来指导实践。从烹饪的水、火、味的运用中,他领了法律秩序的重要性;从五味调和的关系中,他领了正确处理社会各阶层矛盾的重要性;从夏朝由盛而衰的过程中,他领了宽以待民、所向的重要性。因此,他在施政的各个环节中,都能非常注意法与德的协调统一,综合统筹军国诸事,使社会形成和谐、安定、有序、有为的局面。比如,在对于国内各种派别和不同社会阶层的关系处理上,他从不有亲有疏、有远有近,而是尽量做到一碗水端平。特别是对于原夏王朝的旧和来说,伊尹察觉到了他们之初的失落心情,对他们更是在方方面面上予以关心照顾,使他们真切感受到了商朝的安抚,逐渐消除了自卑心理,生活安稳,舒畅。“汤立为天子,夏民大悦,如得慈亲,朝不易位,农不去畴,商不变肆,亲邦如夏,尽行伊尹之盟,不避旱殃,祖伊尹世世享商”(《吕氏春秋·慎大》)。对于处在社会最低层的奴隶,伊尹更是深知他们的疾苦,相继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革除对他们的歧视制度,人身安全和相对得到了应有的保障,并且一些有功绩、有才识的奴隶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改变身份,步入。而对于那些违法乱纪的贵族和官僚,则罚为奴隶。这样的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使得人人都有希望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和活力。对于这些方略,伊尹分别作了系统的理论总结。据《汉书·艺文志》和《尚书序》记载,伊尹一生写有许多安邦的著作,《汤誓》、《伊训》、《太甲》、《汝鸠》、《汝方》、《咸有一德》等都是我国最早的文章,成为各朝代家经常研读的经典篇章。最为重要的是,伊尹率先开创了“行政长官负责制”的模式,把君主置于国家首脑和国家象征的地位,由行政领导人具体处理日常事务,君主行使问责职权。决策与执行的相对分离,扩大了,提高了效率,增加了制衡。这种科学有效的制度至今成为国家管理和企业经营的主要运作方式。

  的人生抱负。伊尹尽管起于草根,地位低贱,但他从小就抱有经国济民的远大理想。他在做厨师期间,了许多富有远见卓识的人生道理,对自己的人生道进行了多方位的设计和规划,提出了“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两个最高和最低的奋斗目标。为此,他还进行了周密的技术谋划和思想准备。首先,他把“良相”作为最高目标,要用他过人的才识和长期积累而形成的宏伟构想,在实践中阐述他、宽厚、协调的,在更高的层次上为国家的稳定、黎民的幸福而服务。其次,他也深深地懂道,要达到自己的理想境界,并不是仅靠个人的美好愿望就能实现,时也、运也、命也,没有机遇、难遇明君,就会使前进过程中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变数。一个人必须对未来作出多重的预计和设想,才能有充分的回旋余地。假如不能实现为良相的愿望,他也有自己的最低目标,就是要作一个良医,继续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于民。他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虽然在一定范畴内不尽相同,但其目的是一致的,殊同归。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根据“药食同源”的道理,在当时简陋的条件下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实践。他看到人们医病时吃中草药的叶、根、棵,委难食咽,就发明了用陶器煎制草药汤液的方法。知五味入五脏,以君臣佐使配伍,以寒热温凉调性,把旧有的单味药治病,发展到方剂治病,是伊尹对中医学的极大贡献。《资治通鉴》一书中曾记载:伊尹“作汤液本草,明寒热温凉之性,酸苦辛甘咸淡之味,轻清重浊,升降,走十二之宜。今医言药性,皆祖伊尹。”《中药学》一书说:“商代伊尹始创汤液,疗效显著,服用方便,并可减低药物毒副作用。”中草药汤液的出现,便于药物配伍应用,为日后中医方剂理论的发展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使中医中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延续至今。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伊尹的人生追求从来就不仅仅是长期处于庖房之间,而是提前考虑了最高和最低两个行动纲领,体现了他志向远大、行事果敢、留有余地、未进先退的哲人风范。

  深远的文明影响。伊尹对于后世文明的贡献和影响是多方面的。综合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意识形态方面。他的“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理论,率先提出了相通、天人合一观点。“惟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就是说爷要用降百祥励作善者,降百殃惩罚者。后来的各个朝代都基本对此表示信服,只要天下出现,帝王都是首先检讨自己的德行;他的“宽以待民”、“过则生灾”的理论,率先提出了、平衡各方、和谐共生、的观点,为儒学的产生提供了基础,伊尹因此成为后世推崇的人物,被尊称为“元圣”; 他的“天范无名,复生,生物不物,莫不以名”(见《伊尹·九主》)的理论,分析了天的本体和运行规律与滋生的关系,填补了自黄帝至这两个划时代的巨匠之间近3000年的空白,也为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之母”找到了注脚,使他的思想越来越为所珍视,《汉书·艺文志》载古籍,列第一的就是《伊尹》五十一篇。二是在实践创造方面。纵观伊尹的一生所经历的道,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他可贵的创造与创新。无论是烹饪技艺、中药汤济上的创新实践,还是丝绸纺织、青铜冶炼、甲骨文上的创造,都为后世留给了宝贵的文明财富。就这些来讲,一个人毕其一生能够完成一项,即可称得上是人才,而伊尹将众多创造集于一身,使人不得不承认他确实是一个千年不出的天才。因此,宋时的文学家苏东坡在其所著《伊尹论》中评价他是“以全才而制天下。”三是在华夏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方面。后世在追溯华夏民族的源头时,都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从远古至夏朝,由于生产能力的低下、生产资料的馈乏、生产工具的原始和单一,尚没有哪个部落真正能够从根本上制约其他部落的和发展,人们大都是以血缘、姻亲、居住地作为联系和构结的主要形式。即便国家模式形成后,也只能用手段,从外在关系上组成相对统一的部落联合体。但商朝成立之后,由于伊尹善于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制、纺丝绸、造铜器、律甲骨文,把这些先进的知识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从而在经济流通手段上、人民生活满足上、劳动工具和武器装备上、文化普及交流上,对其他部落产生了强烈的威摄和扼喉作用。因此,商朝迅速成为黄河流域具有绝对权威的者,其他部落从自己的现实利益考虑,不得不接受商朝的控制,当时有40多个小部落相继聚拢在商朝周围,形成了华夏民族的主要雏形。这种统一发展的民族进化过程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是伊尹对于中华文明传承和发展的突出贡献。

  云卷云舒,潮起潮落。伊尹墓前的草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一岁一枯荣。缅怀追思他非凡的人生和卓越的才能,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文明从青涩成熟的渐进过程。他的源自于草根、辉煌于层巅的智慧,也时常着我们心灵的天空。

关键词:商丘人文历史
0
0
0
0
0
0
0
0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CopyRight 2002-2016 版权归清远500E网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