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清远风俗 > 正文

商丘风俗商丘过年习俗--商丘网多数字报刊平台

类别:清远风俗 日期:2013-11-19 11:14:16 人气: 来源:

  过年,即欢度春节。

  春节又称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年或过年。

  据史籍记载,春节在唐虞时叫“载”,夏代称“岁”,商代曰“祀”,周代称之为过“年”。“年”的本义指谷物的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熟,所以春节一年一次。过年含有庆丰年的寓意。

  春节起源于上古时候的腊祭(古字腊通猎,所以又称猎祭),也就是神农氏为了感谢百神上一年对人类的而举行的祭祀活动。不过,那时举行祭祀活动的日期还不固定,大体上是冬末春初。

  由于各代所制历法的不同,因此各代岁首的日期不尽一致。夏代为正月初一,商代为十二月初一,周代为十一月初一,秦代为十月初一。汉武帝时,推行《太初历》,又恢复到正月初一。于是,就把这一天定为春节,正月初一作为新年伊始才正式确立,并延续至今。到了唐代,除了祭祀和礼仪活动。时至明代,娱乐、游艺和礼仪活动已经变得十分兴盛。

  俗话说,一里不同俗,十里改规俗。

  过年,尽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行为,但由于各地地理与生活习惯的差异,人们过年的习俗也不尽相同。商丘市所辖的地区,过年的习俗虽然大致相同,但是各地也有所差异。本文所说的是相同的习俗,不谈差异的习俗。

  在商丘,过年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所谓狭义的过年,是月初一这一天;所谓广义的过年,是指去年的腊月初八至当年的正月十六。本文所说的过年,就是广义的,商丘人过年也是广义的。

  腊八

  腊八,指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是腊月重大的节日之一。腊八节吃腊八粥,该粥是用多种食物熬制的。最早的腊八粥是用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起来。从先秦起,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据说,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农历的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宋朝大诗人陆游曾有“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的诗句,说的是腊八节与佛教相关及腊八粥之事。

  商丘在腊八这一天也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是由大米、小米、花生、豆、红枣、红萝卜、红豆8种食物放在一起熬制而成。在20世纪70年代前的乡村里,一些老太太入腊月之后,就开始收集做腊八粥的原料了,到了腊八这一天,老太太们早早起来开始做腊八粥。按照一定的顺序将洗好的食物放到锅里煮。腊八粥煮熟。先神祗,然后全家食用。一些庭院中有枣树的人家,有的还要把腊八粥涂在枣树的树干上,以求枣树多结果实。祭灶

  祭灶,即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是一项在商丘境内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民俗活动。20世纪70年代前,绝大多数家庭的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境内称这尊神为“司命”或“灶君司命”。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封的“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神而备受。灶王神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神龛的人家,也有将灶王爷的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画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夫妇的形象。境内流行的灶王爷像上大多都印有当年的日历,“东厨司命主”、“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户主在贴春联时,还要在灶王爷像两旁贴上以“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来”等为内容的对联,以祈求灶王爷能够全家老小的平安。民间传说,灶王爷自大年(正月初一)五更入驻房主家中后,就一直和监察房主一家。到了腊月廿三(农历十二月二十三)灶王爷就要,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年来民间的情况。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于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确实具有重大利害关系。境内将送灶神的仪式称为“祭灶”、“送灶王爷”或“送灶”、“辞灶”。20世纪70年代前,每逢腊月二十三,境内大多家庭要在黄昏入夜时在厨房里摆上贡桌,放上新蒸的12个馍头(以供灶王爷去天宫的上作干粮),马草料、用灶糖和面做成的糖果等物品作供品,一家人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进香,并:今天又是二十三,敬送灶君去朝天;有壮马,有草料,一顺风平安到;供的糖果甜又甜,请对玉帝进好言。以祈求灶王爷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灶糖是一种很粘的糖,就是为了粘住灶王爷的嘴,不让灶王爷在玉帝面前八道。20世纪90年代后,祭灶的习俗逐渐减少,人们在这一天打扫厨房卫生的增多。

  腊月二十四

  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扫房子。是日,大多数家庭要将屋里房顶、墙下、桌下、床下、柜下、墙角等处的垃圾清理干净,准备干干净净过年。为什么要在腊月二十四打扫卫生呢?因为腊月二十三祭灶后,各神仙都去了,在打扫卫生时碰到神位就没有什么妨碍了。

  腊月二十五

  腊月二十五,磨豆腐。不会磨豆腐的家庭要在此日买豆腐或用豆子换豆腐。腊月二十六,打酒买肉。意思是年节即将来临,家家户户要快置办年货。

  腊月二十七

  腊月二十七,蒸年馍。境内的一些地方,除蒸馒头外,还要蒸一些比一般馍头个大三四倍的大馒头,大馒头留到农历的二月初二时吃(境内流传“二月二,不干活。撅着腚,啃大馍”的俗语)。蒸年馍时,还要蒸些年糕、面刺猬等。年糕除每个神一个外,还要给每个外甥一个,意思是外甥是已出嫁的姑娘的靠山,要对外甥好一些。刺猬做两个,放在大门的门头上,让其向家中拱元宝。所蒸的大馍中,要有一个包有铜钱(20世纪70年代后改为镍币),谁吃着了,说明在新的一年中谁的运气好。

  腊月二十八

  腊月二十八,炸油果。主要炸丸子、焦页、糖、小麻糖、鱼、肉、蜜食等食品。蜜食、焦页、糖、鱼等神灵后再食用,其他物品一部分用作串亲朋的礼品,一部分留作招待客人,一部分供自家人食用。

  腊月二十九

  腊月二十九,煮刀头。刀头肉是神仙的贡品,要先煮出来。是日,要把过年吃的肉类食品做熟。

  腊月三十

  腊月三十,吃扁食,贴门对。腊月三十(小进二十九)是阴历年的最后一天,是日又叫除夕。一般要在除夕贴门对。二十世纪50年代以前的穷苦人家也有在除夕的前几天(腊月二十四五或二十六七)就贴上门对的。因为境内有贴上门对就不准上门要账的习俗,如果欠债人贴上门对后,债主仍上门要债,反而是要债人违反了习俗,要受众人的。20世纪70年代中期前,门心多是尉迟敬德和秦琼的图像,也有一些门心是鲤鱼跃龙门的图像,也有些门心是关羽和张飞的图像。尉迟敬德、秦琼、关羽、张飞等被境内尊为门神,把其敬奉为家宅或院落的守护神。

  腊月三十的中午,家家户户过年的东西都已准备齐全,就开始摆贡敬神敬祖了。20世纪50年代前,有的将供品摆在、家庙或祠,有的将供品摆放在家中。根据的不同、所敬神祗的不同,摆贡的规格和方式也不尽相同,供品摆放整齐后,还要和燃放鞭炮。二十世纪60年代后,摆贡的供品多是放在家中,并且供品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少。1967年至1977年的“”期间,摆贡被作为旧习俗予以。1980年后,境内的一些又恢复了摆贡的习俗,祈求天地与祖的,祈求合家富庶平安。

  腊月三十下午,境内大多数地方的男子都要上坟烧纸、燃放鞭炮,敬请故去的先人回家过年。

  腊月三十的晚上,合家人围坐在一起聊天,回忆一年来生活中的成绩和挫折,总结经验和教训,设想新的一年的打算。许多家庭彻夜不眠,直到五更,这叫做守岁。20世纪80年代后期电视普及后,在除夕夜大多数家庭都在守岁的时候观看的春节晚会或其他电视节目。

  大年初一

  大年初一,起五更,放鞭炮,吃扁食。一家人所吃的扁食中,有一只扁食中包有铜钱或镍币,谁吃到了预示谁在新的一年中运气好。吃过扁食,拜年中,晚辈给长辈,长辈给晚辈中未婚男女压岁钱。时,先给天地牌位磕,然后给历代亲牌位磕,磕完后再给长辈,先高辈后低辈,先长后次,先男后女,先喊称呼再,一人一个,磕完家里人再去给本家。娶了媳妇的男子在给本家的长辈时要端扁食(长辈两口都在的端两碗,失去一个的端一碗),磕了头 ,长辈倒了扁食,要回赠晚辈一些食品。磕完本家的长辈,再去同族的长辈家,最后是与街坊邻居中的长辈。20世纪70年代后,也有不而行鞠躬礼的。磕完头后,男子要到家庙或祠中拜祖,拜家族。拜完,由族中的执事人发给花生、红枣等食品。

  正月初二至正月十六为走亲戚串朋友的日子,其中初二至初六为走访至亲的日子,初二至初九为走亲串友的高峰日。至于初几该去何亲戚家,境内各县(市、区)间的礼俗又不相同。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叫破五。民间传说,正月初五,姜子牙封其妻为穷神,命其妻见破而归。境内为摆脱穷困,害怕碰见穷鬼,就把正月初五叫做“破五”,使穷鬼远离,好招财进宝。破五如同小年,也很隆重,绝大多数家庭捏扁食,叫“捏碎”,有些家庭主妇边捏扁食边说:“捏、捏、捏,破破碎碎都捏住。”捏到最后,剩下一块面,擀成一个大面片盖着剩下的扁食馅,象征着把破破碎碎全部包住了。破五当日不能用剪刀,要把剪刀收藏起来。是日,不能打碎碗、盘等物品。是日,可以走亲戚。

  正月初八

  正月初八,火神节。民间传说,正月初八,是火神的生日。因此,境内的在正月初八要举行庆祝仪式。境内绝大多数家庭敬火神,朝奉火神,许多敬有火神的村庄还要在正月初八举行盛大的火神祭祀活动,叫“行水”。“行水”是火神祭祀中最隆重的活动,其主要内容是民间文艺大汇演。正月初八当日天气的好坏还对当年农作物生长的好坏有影响,民谚有“吃麦不吃麦,全看火神节”的谚语。是日,若是晴天,预示着农作丰收,若是阴雨天,预示着农作物歉收。敬火神除了免除火灾的主旨外,就是请火神保天气保丰收。

  正月初十

  正月初十,为接食。20世纪60年代前,境内从正月初一至初五,正月初六停烧,到正月初十接着,一直烧到正月十五,所以正月初称接食。是日,除外,还要包扁食神祗。

  正月十三

  正月十三,家家户户炒菜面。是日,境内不少开始置办熬油茶所需要的物品,以便正月十五元宵节熬油茶用。民间有“炒三(十三)不炒四(十四),炒四炒秃儿子”的谚语。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又叫元夕,元夜,也称上元节。是日夜,是新年中的第一个月圆夜。又因各个朝代都有在元宵节观灯的习俗。所以又称元宵为灯节。

  元宵节习俗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据资料记载及民间传说,正月十五西汉中期已到人们的重视,汉武帝正月上元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曾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的先声。但是,把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却是在汉魏之后。东汉时期,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习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汉明帝永平(公元58年至公元76年),因明帝刘庄提倡佛法,又恰逢蔡忄音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佗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刘庄为光大佛法,正月十五夜在宫中“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的加入而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元宵节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之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时的开元盛世,京都长安的灯市规模宏大,燃灯5万多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家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余间,高150多尺,璀璨,蔚巍壮观。唐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正月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正月初八至正月十八整整10天。到了清代,满族人入主中原,宫廷不再举行灯会。但民间的灯会仍然很兴盛,很壮观。灯会时间从正月十二至正月十六缩短为5天,这个时间一直延续至今。

  在商丘,元宵节是境内重视的民俗大节,无论城乡,闹元宵的气氛都十分热烈,体现了商丘人特有欢度佳节时的狂欢。但是,传统元宵节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逐渐被日常生活所消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元宵,商丘人称其为“汤圆”。元宵节这天,城镇居民几乎家家户户煮汤圆。农村居民,有的煮汤圆;有的做油茶,在油茶放些扁食或粉条,俗称“鲤鱼钻沙”或“金丝缠元宝”。

  在商丘的一些乡村,除吃汤圆、喝油茶、闹元宵外,差不多家家户户都要用白面或各种杂面制作各种灯窝窝。在窝窝中倒上点植物油,用通气的庄稼秸秆作灯稔,即把灯燃。一般是,自己属相为什么动物,就制什么动物形象的灯窝。养家畜家禽的农户,还要把有畜禽形象的灯窝亮后放在圈中或窝上。

  境内部分乡村,男子在元宵节的晚饭后要上坟,在自家先人的每个坟墓均点上一个面制的灯盏,叫送灯,给回家过年的先人回坟照,使先人回坟安息。20世纪90年代后,制作面粉的农家越来越少,多用蜡烛代替面灯。

  正月十六

  正月十六,在境内的广大农村,是日被称之为小年。早晨,放鞭炮吃扁食,中午一般串戚,大多是已出嫁的闺女走娘家。天气晴好时,有些还要去原野游览,叫“游去百病”。是日,境内大多数要吃一根麻糖。民谚云:正月十六吃根糖,一年更比一年强。

  过年期间,商丘境内还有许多禁忌:如“腊八这天,闺女不能吃娘家米,吃了还不起”;“贴了门神,讨债者不能进门”;“正月初一、十能洗衣服,若洗了衣服,遇盖房、嫁娶等大事会下雨”;“正月初一到初能往外倒圪渣(垃圾)、恶水(泔水),如若倒了,等于倒了自家的银钱”;“正月初一五更时不能开箱、柜和抽屉,因为箱、柜、抽屉为老虎,开了为老虎开口,办事会不吉利”;“破五(正月初五)不能用剪子,因为剪子为破家五鬼”等等。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许多禁忌已不引起年轻人的注意。

关键词:商丘风俗
0
0
0
0
0
0
0
0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CopyRight 2002-2016 版权归清远500E网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