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作为中华文明的“人文初祖”,一点也不为过,历史史料为我们提供了的基础。从很早时候起,黄帝就已经被看做汉族与非汉族的共同祖先,并从中华文明的初曙时期起,以“初祖”的名义受到中华民族的和祭祀。而且,这种特点在夏商周时期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最后形成了“以食配天”的中华礼制。
黄帝作为华夏民族的初祖,其史料十分丰富,见于历史记载,数不胜数,鉴于篇幅所限,这里仅把史料出处,列举出来,供大家参考:比如《史记·五帝本纪》、《夏本纪》、《周本纪》、《三代世表》、《帝王世纪》、《史通·外篇》《书·高祖本纪》、《书·宰相世系》、《史·国名记》、《论衡·案书》、《云笈七签》等等。这些史料既包括正史,也包括野史,可见黄帝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当然这其中记载最为详尽的,应该是《轩辕黄帝传》。今录此:
轩辕黄帝,姓公孙,有熊国君少典之次子也。其母西桥氏女,名附宝,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于郊野。附宝感之而有娠。以枢星降,又名天枢。怀二十四月,生轩辕于寿丘。帝之四妃,生二十五子,得姓者十二人:姬、酉、祈、己、滕、箴、任、荀、僖、、儇、衣。黄帝九子,各封一国。元妃嫘祖生二子:玄嚣、昌意,并居帝位,玄嚣得道为北方水神,昌意居弱水。弟少昊,黄帝之小子也,帝妃女节所生,号金天氏,后即帝位。黄帝之女溺于东海,化为鸟,名精卫,常衔西山木石以堙东海。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颛顼,居帝位,号高阳氏,黄帝之嫡孙也。黄公拓跋,昌意之少子也,封北土。禺强,黄帝之胤,不居帝位,亦得道,居北方,为水神。少昊有子七人,颛顼时以其一子有德业,赐姓曼氏。余不闻。帝之子少昊,名挚,字青阳,号金天氏,居位八十一年,都曲阜,子孙相承共四百年。黄帝孙颛顼,号高阳氏,母蜀山氏所生,有圣德,居帝位七十八年,都商丘。帝喾高辛氏,黄帝之曾孙也,帝喾生而神灵,自言其名,居帝位七十年,寿一百五岁,都偃师。帝尧陶唐氏,黄帝之玄孙,帝喾之子也,姓伊祁,字放勋,兴于定陶,以唐侯为帝,在位七十年,寿一百一十八岁,都平阳。舜有虞氏,黄帝九代孙,姓申屠,摄帝位三十年,正居位五十年,寿一百一十二岁,都蒲坂。夏禹亦黄帝之玄孙也,姓姒,居帝位,都安邑,在位九年,子孙相承共四百三十二年。殷汤,黄帝十七代孙,姓子,都亳,在位一十三年,子孙相承共六百二十三年。周发,黄帝一十九代孙,姓姬,居帝位六年,都镐京,后平王迁洛邑,子孙相承共八百七十三年。黄帝子孙各得姓于事,帝推律定姓者十二,九子各封一国,总三十三氏,出黄帝后。《先天纪》云:子孙相承,凡一千五百二十年。
祭祀在中华文明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左传》有“国之大事”之说,《礼记》也说:“礼之五经,莫重于祭。”可见,在五礼中,祭祀最为重要,而祭祀祖先,又在祭祀中最为重要。中华文明的“人文始祖”黄帝理所当然地成为历代者和的首要祭祀对象。祭祀黄帝是有历史传统的。应该说它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传说黄帝逝世后,当时的人们就设立神坛祭祀,《绎史·纪年》有:“黄帝崩,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到了尧舜禹时代,黄帝更加受到礼祀:“有虞氏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舜;夏后氏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禹,商人舜而祖契,郊 冥而汤;周人喾而祖稷,郊文王而武王。”[1]夏商周时代,中华民族祭祀黄帝的传统,并没有中断,作为他们的祖先,黄帝仍然按照传统习俗被祭祀。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有明确记载的是,战国 时的齐国田氏、秦国灵公都专门祭祀过黄帝。秦一统后,继续沿袭秦国的祭祀传统,对白、青、黄、赤四帝加以庙祭。汉王朝按照五德始终说,继承了秦统,也理所应当地祭祀黄帝。这方面的史料主要见于《史记》、《汉书》、《淮南子》。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了争夺正统地位,者将祭祀黄帝与郊天同时进行,并开始在太庙——明堂中祭祀黄帝。这方面的史料主要见于一些歌词歌谣中,比如《祠天地五郊夕牲歌》《享天地五郊歌》,在正史《晋书》、《宋书》、《礼志》中也有记载。隋唐时期,祭祀活动并没有新的变化,只不过更进一步制和规范化了。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按时祭祀了。史料主要见于《隋书》、《新旧唐书》、《礼仪志》。宋元时期对黄帝的祭祀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到黄帝陵祭祀,即今天的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的桥山黄帝陵。史料主要见于《黄帝庙碑序》、《元典章》。到了明清时期,对黄帝的祭祀,无论从规模上、次数上,还是从仪式隆重程度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祭祀大多由主祭,分春秋两次。这方面的史料主要见于《明史》、《清史稿》。据不完全统计,明王朝者祭祀黄帝有十四次之多,而满清王朝,而且作为少数民族的阶级的代表,祭祀黄帝更是多达30次。应该说在中华文明历史上,对黄帝“人文初祖”的认可,不仅表现在汉民族中,在一些非汉民族也给予认同。
[1][下一页]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