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清远风俗 > 正文

商丘风俗风俗交融 道北独特的文化现象

类别:清远风俗 日期:2014-11-6 21:35:29 人气: 来源:

  ,你都会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讲的是地道的河南话,三四十岁的人讲的是醋溜河南话——河南话中夹杂着秦腔和普通话,而20岁以下的年轻人则是标准的普通话。可当你走进长年生活在道北的陕西人家,你又发现,受中原文化的熏染,这儿的老陕们也能撇几句地道的河南话,而且字正腔圆。在道北地区生活了近五十个年头的大华棉纺厂老工人李刚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人,他对道北人的说话口音,有着深刻的印象。上小学时,他在母亲所在的黄河棉纺厂子弟学校就读,刚入学时他讲着一口陕西渭南一带的方言,结果被班上的同学孤立起来,尽管上课时老师讲的是标准的普通话。可一旦下课,你仿佛突然从陕西一下蹦到了河南,男女同学讲的全是河南话。“你弄啥”“没弄啥。”“中不中?”“中”。老李说刚开始听觉得怪怪的,可时间长了也就慢慢适应了,在这样的中,老李也学会讲河南话。上世纪七十年代上山下乡,他分到了咸阳农村,他又学了一口地道的陕西话。等回城参加工作,又要讲普通话,好一阵。平时,他回到家里见了父母,讲陕西话;和邻居拉家常讲河南话,给孩子作业,又讲普通话。像老李这种情况,在道北地区是再平常不过了。在道北一般人都会说两种以上的方言,其中河南话是年轻人“必修课目”,这也是道北身份的独特象征。“过去,由于土地肥沃,出产较丰,陕西人的小农意识很浓厚,保守而自负,‘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对陕西人来说,人生就是如此,有吃有喝有家有地,此生足矣。所以当年的陕西人,绝少有出去打工的,都守在家里。”从道北走出来的著名影视编剧孙毅安谈起道北方言时这样说。道北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讲陕西话的道北多分散居住在道北的农村,讲河南话的则居住在工厂家属区或居民小区。河南话自然成了此地的官话。这种奇特的方言结构和语言特色在全国范围内绝无仅有,成为西安道北区域文化外在的独特表现形式吟乡音——唱罢豫剧吼秦腔“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男子打仗在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一听这耳熟能详的豫剧《花木兰》唱段,不用问保准是河南老乡再品乡音。“祖籍陕西韩城县,周家村里有家园……”一墙相隔的陕西邻居欣赏起秦腔古典名剧《三滴血》,各享其乐。但粗犷的关中情怀和委婉的中原乡音不期而遇时,这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交融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交融效果,成为一段佳话。传说上世纪90年代,道北有两户人家娶亲,其中姓张的是陕西人,姓王的是河南人。陕西人请的是秦腔自乐班,河南人请的是河南戏班,两家邻居相处多年,交情甚好。迎亲时,两家戏班却叫上劲。你用唢呐吹奏“百鸟朝凤”,我用板胡奏秦腔曲牌。你唱“花木兰”,我演“梁秋燕”,两家戏班各不相让,打起了擂台。听戏看热闹的人也分成两个阵营,叫好声喝彩声接连不断。紧要关头,突然从秦腔戏班中,传出了豫剧《朝阳沟》的唱段,其唱腔动作,乐器伴奏与正的河南戏班相比绝不逊色。这时,豫剧戏班的班主灵机一动,也唱起了秦腔“花亭相会”,身段做打俨然非一日之功。真个是唱罢豫剧吼秦腔,你方唱罢我登场。事后方知,原来这两家戏班,相互“偷艺”已非一日。道北陕西人对秦腔的绝非一般,从那些社区街道的诸多秦腔自乐班足以说明问题。道北特殊的文化底蕴,竟然孕育了一位秦腔大家。据《太华街办志》记载,国家一级演员秦腔名旦肖若兰,就是道北含元殿村人。她小时随父学艺,搭班演出,人称“八岁红”。1952年入西安易俗社,其表演娇柔细腻,行腔委婉纯正,尤以鼻腔共鸣见功夫,被誉为“肖派”。她演出剧目逾百,朔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小旦、花旦、正旦和现代中老年妇女形象,深受三秦父老的喜爱。豫剧在河南人占到80%的道北地区,所受的欢迎程度,远远超过秦腔。对此,著名作家贾平凹在《河南巷小识》中写道:他们热爱养着他们的西安古城,但他们毕竟怀念生他们的河南故乡。当河南的剧团来西安演出,他们必是全巷出动,集体订票。常常就在早晨起来,谁家妹子细声细气唱几句“银环”(豫剧《朝阳沟》中的人物),立即有了“拴保”的回唱,接着,唱“拴保妈”的也有,唱“拴保爹”的也有。由此可见,道北人对豫剧的酷爱。食同炉——羊肉泡“联袂”糊辣汤一说起河南人的饮食,不由得让人联想到“糊辣汤”和“杂烩菜”。在道北生活的河南人也不例外,虽然,他们远离故土,但多年养成的习惯仍未改变。所不同的是,道北的河南人长期生活在西安,已接受了羊肉泡馍、麻酱凉皮、锅盔馍构成的陕西大众饮食,甚至有几天不吃,竟和河南人几天没吃糊涂面一样想得慌。在道北采访时记者发现,在此地除了河南小吃以外,竟找不到一家正的河南餐馆。从这点来看,生活在道北的外地来客已经慢慢习惯和融入了关中居民的生活,并成为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河南菜属北方菜系,但又有自己独特的豫菜特征。河南的菜肴重实用、丰富,不重花样,素油低盐,调味适中。河南人凡遇红白喜事都要宴请亲朋。各地宴席的丰俭,根据具体的经济条件而定。中、东部地区将席面分为“水席”和“参席”两种。水席的酒菜多是四荤四素,饭菜十大碗,一碗一碗陆续上。十大碗又称为“十大件”,一般由鱼、鸡、牛肉、羊肉、猪肉等料做成。以海参领头的席叫“参席”,酒菜要有六荤六素,饭菜要多至十几道或二十几道。宴席上很讲究座次,上席(即首席)要给或最尊贵的客人坐。开封等地的宴席上,如果有鱼,上菜时必须将鱼头对着或客人。鱼头对着谁,谁要饮酒三杯,然后大家方可动筷吃鱼,在豫南等地,有“鱼不让背”之俗。就是宴席上,鱼背不能对着客而要将鱼腹对着客人才合乎礼仪。随着时间的变换,道北的河南人和陕西人在饮食方面已经相互融合,在道北生活的陕西人也适应了河南人的饮食特点,河南人独有的糊辣汤,已成为生活在道北的陕西人早餐不可或缺的饮食佳品。更有趣的是,河南人与陕西人联姻,相聚于一室,你狂咽你的糊辣汤,我独享我的羊肉泡,两种饮食融会到一块。这种在饮食结构上的变化同样也成为道北地区独特的文化景观。展宏图—— 道北文化笑迎未来“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道北地区还是一片农村景象。抗战爆发后,河南等省沦陷区的难民拖儿带女‘一单挑’沿陇海线纷纷迁居于此,以搭草棚挖窑洞栖身,依靠拉车、卖苦力,甚至沿街乞讨谋生。从此这里便形成西安的移民区,外籍居民占80%以上。后来随着陇海铁的机务十分段和大华棉纺厂的建成投产,产业工人及其家属剧增,所以,又形成产业工人及其家属的集聚区。”据《太华街办志》记载:经济落后,发展缓慢,历史的因素造就了道北独特的平民文化,我们在肯定的同时,又不能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这里有大型超市,建材市场,还有建好的和正在建筑的高楼大厦,遗憾的是却没有一家大型的、上规模上档次的书店,偶尔见一个书店,也是在小巷深处,所陈列的书目大多是中小学生用的参考书,有关文史综合类的书目鲜有身影。特殊的居民结构和独特的历史背景,造成了整个道北独特文化现象的同时,也造成这一区域整体文化积淀的缺失,我们在关注道北特殊人文现象的同时,也在为这块皇城边上近二十平方公里广大区域的辉煌未来而自豪和高兴,如果说即将消失的道北是一部只有七十年历史、有关移民交融,文化交汇的泛文化范围的史书,那么,道北的过去在让我们感慨的同时,凭借着道北和大明宫的复兴,我们更渴望一个“新道北”的诞生。道北印记文化风俗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独有的身份标志。七十年前,当从河南黄泛区逃难到西安的难民在千年古都铁道以北找到自己的栖身之地时,他们绝对没有想到,自己无意中将中原文化和独特的饮食习俗连同当地的文化风俗一同带到了我们这座古城,古老的中原文化和关中文化不期而遇,相互兼容,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张扬着秦人的粗犷和豪爽,展示着河南父老的坚韧和执著。台上,浑然一体,秦音豫味,相映成趣。因此,当我们用手中的笔为即将消失的道北写下这些文字,记录下这些让人难忘的片段时,对于道北的和整个皇城的复兴,和每一个道北人一样,我们充满了期待!——杨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道北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河南人的中原文化和陕西人的关中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相互接纳,形成一种不同于任何地方的奇特文化现象,人称“道北文化”。从穿着打扮、说话的口音、饮食习惯,以及婚丧嫁娶,都打上了“道北”这个特殊的文化烙印,成为我们这座千年古都文化大观园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文/图 本报记者 杨立 特约记者 范超 常以卓西安曲江大明宫遗址办公室支持从道北走出的秦腔名家肖若兰

延伸内容:
关键词:商丘风俗
0
0
0
0
0
0
0
0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CopyRight 2002-2016 版权归清远500E网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