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时买到一部《宋代日记丛编》,随手翻翻,见收有欧阳修的《于役志》。于役之名,取自《诗经》的《君子于役》,有忙于差役的意思。宋仁景祐三年(1036)五月二十一日,欧阳修由京官贬为夷陵(近湖北武昌)县令,并催逼其立即赴往,欧不得已于本月二十五日由汴京(开封)登舟水前行,沿汴入淮,由淮入江,溯流西行,行程五千里,历时五个月,于九月抵达夷陵。《于役志》就是沿途的日记。日记很简略,故有人视为“此公酒肉账簿也”。因此以前未予重视,这次细看一过,里面有经过扬州的事,很有点意思。
这次欧阳修被贬官,和他后来于庆历八年(1048)徙知扬州,其历史背景跟原因是一回事。在北宋朝廷内外矛盾日益加深的情况下,以范仲淹为首的一批有识之士,力求通过以缓和矛盾,但受到保守派的和反对。景祐三年范仲淹遭排挤而受黜,由知开封府(首都长官)降为知饶州。当时任左司谏的高若讷,对这种不得的处置,本有站出来讲话的责任,却,,反说范仲淹“当黜”。欧阳修是站在派一边的,对高的行为怒不能忍,写了著名的《于高司谏书》,指斥高“不知有羞耻事”,表现了一种直道而行的刚正之气。由于高的报复,欧被加以“托附有私,诋欺罔畏,妄形书牍,移责谏臣”的,“合置严科,用警偷俗”,由馆阁校勘官“降授陕州夷陵县令”,时欧阳修三十岁。
欧阳修自都城出发,经南京(今河南商丘)、宿州(今属安徽)、灵璧、泗州(今江苏盱眙)、楚州(今江苏淮安)、宝应、高邮,于七月三日至扬州。在扬州逗留了约一周时间,受到扬州的友人和慕名者的热情招待,每日都有宴饮,每日都有记载,转述如下:
乙卯(三日)遇扬州秀才廖倚。夜与廖倚及同舟而来的杨子聪饮于观风亭。次日宿于观风亭。
辛巳(五日)饮于遡诸亭,参加者有王君玉、许元、唐诏、苏仪甫等。
壬午(六日)小饮观风亭,会者与五日同。
癸未(七日)饮于遡诸亭,会者与上同。
甲申(八日)与王君玉饮于寿宁寺。寺本是唐末徐知诰(即李昇,南唐国的创立者,中主李璟之父,后主李煜之祖)在扬州的宅第,李氏建国后,改宅为孝先寺,本朝太平兴国间改为寿宁寺。寺甚宏壮,壁画尤妙,问老僧,据云周世入扬州时,以此为行宫,把壁画都涂掉了,惟有经藏院玄奘取经的壁画保存下来,尤为绝笔,闻之叹息良久。
乙酉(九日)小饮于秀才吕有家,还是以上那些人。晚上留宿吕有家。
丙戌(十日)至真州(今仪征),大热无水。
除甲申(八日)记述较详细外,余皆很简略,但也留下了不少可追寻的线索。所会的人物,多为带有京衔的官员和扬州地方,举两个例,多次提到的许元,此时为大理寺丞,后来做过江淮两浙荆湖发送使,“历知扬、越、泰州”,是有作为的能宦;王君玉即王琪,是欧阳修、王安石称赏的诗人,与欧阳修多有唱和,此时为集贤校理,后来两次知扬州;他们对扬州都颇有影响。所提到的景点,如观风亭、遡诸亭,现在已不知其踪迹所在。在当时却是人文荟萃的名胜,观风亭可以住宿,大概是和驿站联系在一起的。寿宁寺是一座宏大的,有精美的壁画,更有特殊的历史渊源,寺虽不存,这些史实却是可以探索的,对了解和研究扬州的历史文化,仍有其值得回溯之处。
庆历八年(1048)欧阳修由滁州转知扬州,年四十二,已是他首次过扬州的十二年之后了,然而这次的经历,在他是记忆犹新的。这期间他筑平山堂,是对几位前任贤太守愿望的实现,也是对已有文化景观的接续和丰富。欧阳修在扬州,已成为扬州的一个文化符号,应该很好地继承和发扬。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