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清远人文历史 > 正文

芒砀山:汉风绕永城(1)(组图!商丘人文历史

类别:清远人文历史 日期:2015-4-28 23:19:51 人气: 来源:

  采访手记:桃红柳绿黑白之韵

  连续三天里,我们吃了十余种面食,稀的稠的硬的软的带馅的蘸酱的,让我们在味觉上第一时间感受到中国面粉城名不虚传。这里的永煤集团和神火集团是全国企业500强,面粉和煤炭,一白一黑,相得益彰。

  3月底,桃花盛开时节,我们走进河南最东部的永城市。地处豫、皖、苏、鲁四省交界,一座平原上突然隆起的芒砀山让人们的视线有了高点。刘邦在此斩蛇起义的时候,抬眼一定能看到四下一马平川,产生平定天下的豪情也就很好理解了。

  (摄影:徐冶 蒋新军 杨翠峰 )

  芒砀山上,梁孝王陵的一号甬道长100多米,落差9.9米。站在李雕像身后,俯身从肩膀处往甬道外看,就能看到寝宫外的天空,试想,早晨的阳光和落日余晖刚好能通过“一线天”照到主室西壁。李生前深得孝王的宠爱,其身后的地宫奢侈华丽,中国最早的冰柜、坐便器大概会让你眼前一亮,也就理解视死如生的了。“孔夫子说,一个孝敬父母的人,要努力于自立其身,要走正道。”在夫子崖旁,一场成童礼正在举行,五六十位身穿汉服的儿童在对父母的中收获了心灵的成长,让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省悟力量。看过夫子庙、陈胜墓、张飞寨、汉高祖斩蛇碑等人文景观,有如行走在春秋秦汉历史的长廊中。芒砀山旅游公司总经理鲁玉介绍,芒砀山已拿到5旅游景观入场券,一场场文化风云的场景将给永城持久魅力。

  “要打造记得住乡愁的芒砀山。”永城市市长孟庆勇说,今天的永城,看得更多的是一份乡情。在汉梁王陵南门脚下赵德善、董素芹家,主人坦言从水泥厂退休后过起了遛遛转转、逗狗打牌的休闲生活,每天早上起床和晚饭后都会上山爬爬,“去年三姑娘掏钱让我俩去了趟海南,去了发现还是我们家好,屋子背后就是芒砀山,空气好,绿化也好。”老两口幸福地说。芒山镇前窑村,一个陈胜墓守护人后代居住的村子,生活有600多户3000余人,几乎家家都制陶。今年87岁的村民李举珍,18岁跟着老父亲学手艺,农闲时到芒砀山脚下黄土山的石头缝里挖红土,做红胶泥,制作装粮食、装水的罐子、缸子。除自用外,也被代理商拉到商丘、亳州、南京一带出售。李举珍说:“俺有六个儿子,做缸能养一家人。几天不干手都生,天天干,做好了也换粮食也卖钱,五十年前最贵的卖过18块钱。70岁时给小儿子也盖了房子,把任务完成了,就不干了。”三儿子李习轩是家里的第三代制陶人,一心想把制陶工艺传承下来。

  “现在的芒砀山,景点不断添,宝马奔驰车,一天来几千……”山中的桃园里,落传承人姬银龙左手敲着月牙板,右手打着竹板,正在演唱自己编写的《千古神奇芒砀山》。同样作为稀有曲种的永城大铙,也被玺着,他自己贴钱带徒弟,参加公益性活动传承传统文化,“芒砀山是永城的亮点,不住天堂住永城。”

  美丽乡村建设使永城呈现一种新面貌。走进茴村镇南街村书法二巷,巷子两边布满书法的文化墙,都是村民自己画的。从小热爱书法的,经常在田间拿树枝写写画画,经济好转后,开始用宣纸写字,每年春节前都为村民义写春联。跑皮毛生意时经常写文案,因为字看着舒服,文案就容易通过。同样爱好书法的还有太丘镇党委孙利,他把书法和工作结合起来,文化立镇,在对旧村庄的中,村民自发捐赠的村级民俗博物馆,能看到黄桥民间的农耕械具、陶瓷铁艺等物品。

  悠闲的赵德善老两口

  刘河镇中心社区是永城美丽乡村建设的缩影。“这是我们的文化墙,村民们画的。”刘河镇党委刘道存介绍说,灰瓦白墙,徽派建筑风格,每户在一楼有20平方米左右的储藏室、停车位,楼顶有菜园和小花园。在老年公寓外,几位老人正在广场打扑克,幸福感爆棚,“住这好,比农村干净多了。”

  “芒砀山承载着世代永城儿女的无限乡愁和梦想。”永城市委马富国说,乡愁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情怀,我们在城市建设中让时尚与传统相结合,还准备设立乡贤祠,传承历代永城贤人志士的丰功伟绩。乡愁在美丽永城的建设中成为新时代的记忆。(闫汇芳 刘先琴 丁艳)

  山谷回音悠悠泥小响

  文化周末·艺萃·我家的名山

  不知多少次来芒砀山了。

  今年清明节,我和妻儿陪着88岁的老父亲,再次来到芒砀山。

  “登山则情满于山”,踏着松软的泥土,望着满山的桃花,嗅着清香的空气,我的心都要醉了。看着这熟悉的一草一木,我突然发觉我早已爱上了芒砀山。

  芒砀山在永城东北部,海拔虽仅有156.8米,却是一座灵山。童年时,我便与芒砀山结了缘。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父亲在芒砀山工作,我坐着母亲拉的架子车,到老家50公里外的芒砀山探望父亲。那是我生平第一次走出,第一次看到山。那份兴奋、那份惊喜,简直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很快我就和山里的孩子们混熟了,我们一起游戏,一起玩耍。我们上山打过野鸟,摘过野果,掏过鸟窝,烤过鸟蛋,钻过梁孝王墓洞,爬上过夫子崖,抚摸过光滑的孔子石像,到过刘邦斩蛇处……

  带着对芒砀山的留恋,我回到了家,依然上我的学,读我的书,只是心中多了个梦想:我要去芒砀山!因为那里有老家没有的乐趣,有老家没有的风景。

  带着对芒砀山的憧憬,我努力学习,发奋苦读,高中毕业后,我考上了芒砀山附近的永城师范学校,成了全村第一个走出农门、吃商品粮的“大学生”。从此,我终于有更多机会看到我心仪已久的芒砀山。

  那时的我,用“吃咸菜,啃干馍”节省下的生活费买了许多与芒砀山有关的书,尽情享受着芒砀文化带给我的快乐时光。我知道了曹操盗梁孝王墓的故事、汉高祖斩蛇起义的传说,读懂了李白“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的感慨,杜甫“芒砀云一去,雁鹜空相呼”的叹息。课余时间,我常常约上三五个同学去爬芒砀山,去领略她不同季节、不同天气里的不同风采。毕业后,我选择在离芒砀山不远的镇上教书。其间,我多次和学生一起游览芒砀山、祭扫烈士墓。那些曾经烂熟于心的、有关芒砀山的故事传说全都化成了我有声有色的,也化成了学生心中美好的记忆。

  芒砀山最热闹的是古庙会。

  每年农历三月下旬逢会,历时十天,豫皖苏鲁交界的百姓集聚于此,买卖东西,观光游览,祈福……像过年一样热闹。看吧,吃的、穿的、用的、娱乐的东西琳琅满目;听吧,欢笑声、叫卖声、讨价还价的争论声,声声。

  庙会上有不少东西都是其他集市上少有的。有形态各异的泥人、面人、糖人,有做工精致的陶壶、陶罐、瓦缸、瓦盆、瓷碗、瓷盘,有孩子们喜欢的拨浪鼓、泥小响、捻捻转儿、小竹板儿,还有山里产的野菜、野果、中药材。小时候跟着父母赶庙会,总会解解馋一饱口福,长大后每次陪父母赶庙会,累了饿了,我们就坐在边随处可见的石椅石凳上尝尝地摊上的特色小吃:豆粥、肉盒、水煎包,凉粉、蛙鱼、擀面皮。有时候还多走几步,到装修体面的小店里去品品卤羊头、粉脊汤、野蘑菇炖家鸡的独特风味。

  庙会上好吃好玩的东西那么多,我还是对泥小响情有独钟。

  泥小响,又称泥哨、山响。是用芒砀山特有的胶泥手工捏制而成的。长约4厘米,粗如小拇指,状如小靴子,前端有普通哨子一样的孔,吹起来比哨子的音要清脆响亮。关于泥小响,还有一个传说呢!据说刘邦斩蛇起义后,隐藏于芒砀山紫气岩,官军时常来围剿。为了传递警情,刘邦就地取材制作了泥小响。用它作为联络暗号。响一声有敌情,响两声敌情紧急,响三声敌情解除。泥小响也一直流传至今,现在成了芒砀山特有的旅游纪念品。

  在那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父亲从芒砀山带回来的泥小响是我童年时代唯一的“乐器”,我视如珍宝,小心拿,轻轻放,吹着上学,吹着回家,就是晚上睡觉也小心翼翼地放在枕边压不着碰不着的地方。后来,我每次赶庙会,都会买上一些泥小响,回来送给身边的朋友们。不为别的,只为对泥小响那份美好的记忆,那份特殊的情感。

  几年前,我有幸成为芒砀山雨亭中学的校外员,多次参加了全国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鲁雨亭后人组织的公益活动“雨亭行动”,延续着我的“芒砀情结”。

  与芒砀山结缘,让我思考历史,人生,提升境界。“浮子意,落日故人情”,悠悠岁月,苍苍芒砀。这里有我童年时的梦想,有我青年时的追求,有我如今的心心相印,一定还会有我将来的相依相伴。这一刻,我对芒砀山的爱,都化成了一抹挥之不去的云,化成了!(常炳章)

  作者:闫汇芳 刘先琴 丁艳来源网-《日报》)

关键词:商丘人文历史
0
0
0
0
0
0
0
0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CopyRight 2002-2016 版权归清远500E网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