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清远人文历史 > 正文

商丘人文历史长寿之乡如皋风情之陈根生先生笔下的娟秀皋城

类别:清远人文历史 日期:2014-4-17 14:36:34 人气: 来源:

  如皋新闻网讯 如皋古城坐落在长江出海口北岸。大江东去,从浩浩莽莽的洪荒时代滚滚而来,千万年来两岸人民口头上积淀下层层叠叠的古韵古语!十里长街上常听到这样的对话:“你老家在北乡吧?”“折的。你也不大像城里人。”“跌的”这“折的”“跌的”即是“是的、同意”的意思。然而你知道这土得掉渣儿的方言,老祖远着哩,汉代大学者扬雄的专著《方言》里就记载了。“张家姑娘没魂得用功!”“李家媳妇没浑得丑!”这“没浑”“没魂”相当于副词“非常”“很”,也早在《方言》里登记在册了。“观看”我们叫“瞟瞟”,如“我们一起去瞟瞟”;“探望”我们叫“??”,如“你替我到外面去??”,宁代丁度修订的《集韵》这本书里也早就“瞟瞟”“??”了。最有意思的莫过于如皋著名古刹定慧寺,我们都叫“厅归雌”。巍巍雄壮、名冠江淮的定慧寺,建于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距今一千三百多年。方言学者查了汉代的《说文解字》,翻了《广韵》,经过一番摇头晃脑的考证之后宣布:当年定慧寺人们就是叫“厅归雌”!哇!(让我也来学业港台影星嗲声嗲气嗲一下过把瘾)悠悠一千三百多年过去了,如皋人居然乡音不改!学者还告诉我们,普通话里早没有入声韵了,如皋话里却保存了中古音的几乎全部入声韵,简直是个奇迹!怪不得翻开《唐诗三百首》,凡普通话读起来别扭的,请如皋话出马,听起来就是那么合辙合韵,原汁原味!

  是的,如皋话土气,可什么地方的方言不土气呢?但如皋话漾着古香,流着雅趣,这难道时任何地方的方言全都拥有的么?当然猫儿养的猫儿痛,狗儿养的狗儿痛,作为如皋人的儿子,对母亲的出言吐语乡音乡韵,我能不自豪搔胳肘自家笑么?

  巷韵

  倒也不是自家搔胳肘自家笑,家乡的小巷虽比不上扬文州密如蛛网,折如迷宫,却也横平坚直,阡陌交错,一个小县城能拥有一百三四十条小巷难道不值得夸耀一番么?家乡的小巷一般长100米左右,宽一米左右,最窄的甚至是“一人巷”。面大都是青砖仄铺,白灰嵌线,看上去非常整洁精致。走苏州的小巷石板怕滑,走无锡的小巷碎石面扎脚,还是家乡的小巷的青砖面使人感到平稳、舒但,人踩上去还真别有一种情趣韵致呢。

  当然成百的小巷中不会缺少杀猪巷、碗店巷、许家巷之类俗而又俗名字,但是家乡的小巷更多的都冠有一个相当漂亮的称呼:尔雅巷,百岁巷,青云巷,观风巷,绿梅巷,花园巷,金龙巷,秀水巷,锦绣巷,鹤颈湾,藕花池,凤凰池……嗬,既有阵阵书卷气,又有缕缕吉祥味,而且不乏美丽的色彩。因为城里有一圈市河,城外有一周濠河,所以不少小巷的顶端往往不是连着一座桥,就是傍着一条湾,河风习习从巷头吹到巷尾,水汽夹着荇藻的馨香弥漫开来,于是小巷里,便映着水光,透着水凉,漾着小韵,人走在小巷里,心灵、气质都不觉雅了起来。

  如果说马属于青年,大街属于中年,那么小巷自然属于老年,那么静,那么淡。那水井无声;尽管石栏上有七八条的绳印;那石鼓台阶无息,只知道与兽头瓦上下相对,朝夕厮守;那翘起的檐角裁出的狭长蓝天,更是无怨无言,任凭爬墙虎悄悄地蓬蓬勃勃,郁郁葱葱,把小巷都染成绿莹莹了,有时从花墙里控出几支鹅黄的月季,透出几缕米兰的馥郁,小巷便出落得越发静了,越发幽了。如果有悠悠的琴声从哪家木格窗棂里悠悠地传来,小巷就显得格外长了,格外深了。幸喜新潮男女只知道在马上兜风,骑摩托进小巷不是无异于衣锦夜行,有什么风光?暴走族也不光顾这寂寞的所在,他们天生与喧闹为伍与尘嚣作伴。然而谢天谢地,这恰恰救了小巷,净了小巷。

  家乡的桥

  苏北平原,枕江负海,河港交叉。生我养我的如皋古城就浮在这一片波光粼粼之上。

  有山就有,有水就有桥;船是水乡的精灵,桥是水乡的。可不,车水马龙,行人如织,哪一时离得开桥?哪一刻离得开桥?别看家乡这么个小县城,有名有姓的桥就有五十六座!家乡流传着一副对联,多年前听说过至今铭记不忘。上联是:冒家姐姐看迎春,一(益)人丰乐;下联是:白衣奶奶拜,万佛愿修。这上联指:冒家桥,姐姐桥,迎春桥,一(益)人桥,丰乐桥。这下联指:白衣庵、奶奶庵、堂、万佛庵、愿修庵。利用楹联这支中国文学的奇葩,二十二个字便巧妙地联结了古城里五座桥、五所庙,而且刻划得有姿有态、有情有趣,实在令人拍案叫绝。这副趣联是哪位文人学士的大作已不可考,但字里行间所倾注的家乡人民对桥的感情,比哪座桥下的水都深都长!

  家乡的桥呵,每一座都涂抹出一片风景。无论是古朴的砖木桥,还是厚重的石板桥,还是现代的钢筋水泥桥,都是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画框里出色的一笔。不是有一种“不桥流水人家”的艺术风格吗?首先就美在桥呗。平原上没有山峰,没有峡谷,湍急的飞瀑是看不到的,桥洞里的水总是缓缓地、静静地,跨着轻盈的碎步,踏着舒徐的旋律;流着银杏的壮伟、刺槐的蓬勃;淌着楝树的秀丽`、杨柳的婀娜。于是水也妩媚了,桥也风姿了。一位摄影家曾来拍过照,水上桥拱是个圆,水下倒影是半个圆,合起来似一轮满月,作品题名《圆洞替月》;现在想起来其实并不贴切,因为树也她,桥也她,全都影影绰绰在夜色迷茫中,月色氤氲中,改题为《月朦胧、桥朦胧》不是更逼近一首上乘的朦胧诗么?

  我深爱着家乡的桥,我的心里永远耸立着她们的崇高榜样!

  走过集贤里

  我生活的这座古城有一条最长(其实也不过300米)也是最宽(其实也不过5米)的巷子,叫冒家港。

  上小学是我几乎天天走过这条冒家巷。由此向南,只见一字排开好几座高大宅第,前铺石阶,旁立石兽,好气派好威风!冒家,苏北显赫望族,明末四公子之一冒辟疆与金陵秦淮八艳之一董小宛的风流韵事就是从这巷子西侧的沉沉院落里飘逸出来缠绵了300多年。但是,说实话,我历来对地名冠以姓氏持有,颇无好感。《水浒传》里跟梁山好汉作对的祝家庄、扈家庄哪一处不是一片的私家领地,所以小时候走过冒家巷总不免提心吊担,生怕黑漆大门里冷不防突然呼地窜出一条狼狗扑上身来……

  那为什么不绕道行呢?

  原来,我走冒家巷总是沿着东侧走,东侧青砖白线高墙内坐落着闻名遐尔的家乡的最高学府,创建于1902年清王朝时,是全国最早的中等师范学校之一。教室里的读书声,操场上的拍球声,一阵阵飞出墙外落进冒家巷,点燃起上多少少年的彩色梦想!而音乐教室琴房里袅袅飘过来一串串优美旋律,又常常搀着我这个小学生放慢了脚步踏入了艺术。

  尽管如此,我走过冒家巷,毋宁走过集贤里。

  冒家巷原名就叫集贤里,明朝王氏衰微冒氏崛起才改称冒家巷。据说巷头巷尾原先都有气势不凡的砖圈门,南圈门上精致的雕花簇拥着三个大字:集贤里。有趣的是十年中一阵风广场叫“东方红”,饭店改叫“驱虎豹”,学校改名“卫东彪”,冒家巷也改叫“跃进7巷”。也不知掀起改名风暴的派自己这的巷名他们用过几回?

  走过集贤里,走过900年蒙蒙烟雨。当年王维熙`王观、王觌、王俊×、王咸×、王岐、王正纲父子叔侄从这条巷子走出去一个接一个金榜题名中了进士,王俊×还被宁徽点了状元郎。但王家如何荣耀祖呀,如何置田建屋呀,乡亲们似乎不津津乐道,乡亲们钦佩的是他们爷儿几个都有真才实学:大名鼎鼎的王观有《诗文集》50卷等多种著作,王觌有《王龙图文集》50卷,王俊有《王俊文集》10卷《易说》10卷……流传下来;乡亲们更称道他们爷儿几个品德高洁,正直不阿,政绩刮刮叫:王维熙官至尚书司封员外郎,御史中丞,龙图阁学士,状元公则以直秘阁知岳州……王觌、王俊就是因不与童贯、蔡京等大奸而屡遭贬谪。五代人连续风光了进余年,为地方增色生辉。我从飞驰的轻骑发出的新潮咏叹中,从银发婆婆轻摇蒲扇的时代背景中,慢慢读懂了用口碑、写就的一部“里史”,弄明白了家乡博物馆里嘉庆十三年刻的那方石额“集贤里”三个字为什么至今神采不减当年。

  我爱走过集贤里。我爱走爱家乡昔日的光耀,走过前贤的垂范和鼓舞,走过浓郁的艺术美的滋润。

  水明楼

  好一片粼粼碧波托起一叠青砖细瓦明式平房、一座木格绣楼,远看酷似一艘航船停泊在之上!

  是的,这是一艘航船。这艘航船从300年前烟雨迷蒙中驶来,载着一对颇有名气的才子佳人,载着他们美丽旖旎的风流韵事。航船的男主人叫冒辟疆,与商丘候朝、宜兴陈贞慧、桐城方以智人称明末四公子,女主人叫董小宛,与李香君、柳如是、孙圆圆……人称秦淮八艳。在那个时局动荡、江山破碎的年代,人的命运未必都能全掌握在自己手里,柳如是名花有主了,陈圆圆更是大起大落,但冒辟疆没有象候朝那样失节投敌,因而董小宛也没有像李香君那样宁为玉碎不作瓦全,他们的航船就这么驶过兵荒马乱,驶过风风雨雨,驶过……终于驶到了今天成了我面前的这座幽静雅致的水明楼。

  如果说水是楼的翅膀,那么楼就是水的脊梁。这木结构的不绣楼呵,玲珑精致和如同一座放大了的黄扬木雕,人上去都生怕自己粗笨的脚板踩坏了这件艺术品。但我终于不能免俗,唯恐错过了过一把才子佳人瘾的机会。我走过珠帘轻掩,置身翰墨馥郁之中,一种粉红色的温馨感觉油然漫上心头。我推开窗棂伸手将对岸的假山、水榭、城堞拉进怀里,我俯俯身栏杆垂手掏一捧蓝天、白云、绿柳撮进嘴里。任清风徐来轻轻抚过每根神经、每颗细胞,听片片树影声声鸟鸣阵阵荷香从身边缓缓流淌。啊!好潇洒好浪漫好开心!于是不禁遥想当年烽火漫天的民族灾难中,两颗高洁的心灵相伴在这里寻到了一片的绿洲,琴琴相谐,相濡以沫,依偎在一首首诗里,倾诉在一幅幅画里……人的一生关键往往就在一两步,在宝贵与民族二者之间,他们毅然了后者,水明楼上的爱情正国为国家人民的命运息息相通,所以至今青春不老芬芳依旧依然鲜活在人们的心头!

  今天南京秦淮河畔的媚香楼英气悠悠、芳魂漾漾,一出《桃花扇》推出了一座香君的塑像;而董小宛的水明楼也静静地停泊在江海平原的洗钵池上,绿茵茵的倒影轻轻摇着满水面德馨袅袅,情意绵绵……

  啊,水明楼,中国园林艺苑里的一首抒情短歌,一只微雕精品!

  啊,水明楼,我的家乡文明中的一页锦绣华章,一朵美艳奇葩!

  漫步大成殿

  家乡的文庙,硕果仅存的便是这大成殿了。漫步大成殿上,数点着殿前回廊、月台上光滑的青石板,抚摸着四周庄严、凝重的赭色厚墙……

  我首先想起在哪里见过的清乾隆六十年(即公元1795年)时绘制的一张《如皋学宫图》。虽然图画未能动作现代透视学技术,一味地平面描画,不免显得朴拙,但其描绘家乡文庙的建筑规模、煊赫气派几乎令人咋舌的。

  怎么个“煊赫气派”呢?有人曾生动地形容说:家乡文庙像一顶轿子:宫墙四角方方好比轿子的骨架,那中心巍峨耸立的大成殿好比轿子的顶,棂星门的一根根石柱和大楞宛如下垂的轿帘,而门前东西两边的石牌坊犹如轿中的座椅,而高耸的尊经阁恰似座椅的靠背,东云巷、西云巷好比抬轿用的两根木杠,而巷内两端的牌门正象木杠的穿孔,棂星门前的文定桥、武定桥恰似抬轿的两个扶手,那东西流向的半月形泮池前宫墙、射圃可比作行轿时前驱的鸣锣开什……虽然这些经方难免有些牵强,不能尽如人意,但由此可见出如皋文庙建筑之雄伟、规模之恢宏,香火之鼎盛,时人称此为“名甲江淮”决不是偶然的。

  漫步大成殿,我跨葺一新的,凝望着一片旷大廖廓的空间,一时心里不知什么滋味……

  我的小学时代大部分是在大成殿周围度过的,穷孩子的记忆里充满了苦涩、愤懑。记得那时大成殿几扇破门常年关闭,里面黑古隆冬谁也说不清有些什么,上了年纪的“斋夫”(现时称“工友”)则绘声会色地诉说着里面蝙蝠成精,狐狸作怪的荒诞故事。大成殿前绿荫森森的柏树园里,我曾坐在驮着高高石碑的石龟(___)脖子里,高声嚷叫着课文“来来来,来上学……”;大成殿后的明伦堂里,课桌排得满满地举行全城升初中会考,我的座号不知怎么一来竟是排一座,弄得瘟头脑地愣在那里;尤其难忘的是在大成殿西庑的复式教室里,我们四个穷孩子因为缴不起学费,保准在后面一张破方桌上放书包听课,作业老师是不给批阅的,待到下课后我们才羞涩地到同学座位上挨边坐这么几分钟,放松一下几乎站了的又腿……我这辈子都忘不了那时读的是三年级。

  的文庙里居然这种、催残莘莘学子的,“有教无类”的“大成圣先师文宣王”孔丘先生也不知作何感想?……您老难道不曾为那个死去了的年代感到羞耻?了出过?如今看来,大成殿里不见香火,破败衰落,恰恰正是历史严峻而必然的选择,正是中国、落后、封闭的封建文化衰迈的象征和缩影……

  漫步大成殿,盘桓在显示东方建筑艺术特色的重檐翘角周围,流连于五千年悠久文化的厚重积淀遗迹面前,我饶有兴致地目睹这座庞然大物寂寞地矗立在如皋师范附属小学校园里,矗立在祖国的花朵惊异而不亲切、好奇而又陌生的天真目光中……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站备案:  经营性许可证-苏B2-20120406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均有可靠的来源,目的是为了更多的信息, 并不代表如皋商务信息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关键词:商丘人文历史
0
0
0
0
0
0
0
0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CopyRight 2002-2016 版权归清远500E网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