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历史文献片的制作要求创作人员不仅在事件梳理、素材取舍、风格掌控、整体驾驭方面有良好的素质和专业,还应有广阔的视野襟怀和人文素养。在《解放商丘》的摄制过程中,创作者始终遵循这一创作准则,所有场景不仅都是故事现场,还尽可能展现豫东平原的地理特征。
关注细节和“物”:文献纪录片如何还原历史真实
历史文献片的制作要求创作人员不仅在事件梳理、素材取舍、风格掌控、整体驾驭方面有良好的素质和专业,还应有广阔的视野襟怀和人文素养。本文作者以《解放商丘》为例,探讨如何还历史一个“原味”的真实。
文/韩 靖
大量历史文献纪录片的,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其收视率在不少地方超过各卫视台黄金时段电视剧。中国电视协会组织全国省辖市、省会城市在内的120家参与大型文献电视系列片《解放中国》的创作活动,讲述这些城市不平凡的解放经历,最终汇集成同名电视节目在全国联播。其中,《解放商丘》获《解放中国》创作一等及十佳撰稿。
独特的地域和资源优势是文献片鲜活的血肉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淮海战役在商丘张公店打响第一枪,又在商丘陈官庄胜利结束。
张公店战斗作为淮海战役第一仗,歼敌五千余人,一举俘获三位将军。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却鲜为人知。《解放商丘》摄制组经过寻觅,找到了这场战斗的总指挥杨勇的通讯员,并走访了多名参战的老战士以及亲历战斗的张公店村民,查到了当年的《》《新华日报》,使这页被岁月湮没的历史重新复活。在60年后,让人们更真实生动地了解那场波澜壮阔的战争。
关于淮海战役的各类影视作品一拍再拍,央视和凤凰卫视在近年也分别制作了有关淮海战役的纪录片,张公店战斗却始终没能走进人们的视野。这说明任何强势都有视觉和触觉上的盲区,而《解放中国》采取的百城联动的方案,恰恰消除了这些盲区盲点。各地市台的深入采访,让那些被忽略的历史事件、被遗忘的历史人物重新写进史册,再次走进人们的视线。
关注大背景下“物”的命运
在历史的舞台上活跃的总是风云人物的身影。历史文献片也多是以他们的经历际遇为轴心。而“解放”却不同,他是全民族参与又关乎每个人命运的一场历史变革。在采访60年前淮海战役陈官庄歼灭战的亲历者时,主创人员没有把更多的镜头留给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决策者,而是浓墨重彩表现了老百姓不惜倾家荡产,支援淮海战役,为战争胜利而做出的巨大。
在《解放商丘》的结尾,创作者把故事落在了女战士陈洁、无名烈士、十三岁的少年烈士身上。旨在警示人们:生命,珍惜和平!
对历史人物怀有
在历史文献片的拍摄中,创作者对素材可以进行主观选择,对事件可以进行取舍,但对重大事件中的历史人物却无可回避。除了客观记录之外,对他们还应怀有,让镜头充满人文。
陈官庄战斗中,军队的将领杜聿明、邱清泉、李弥都是著名的抗日将领。在强敌犯境时,民族危亡之际,他们曾担当,奋起抵御外侮。为表示对历史的尊重,其三人的图像都选用了他们标准的戎装照。邱清泉是战死后数天才被发现的,那张浑身弹洞的照片曾多次被刊播,出于对逝者和生命的,创作者没有让这张照片出现在《解放商丘》的画面里。
多方位复原历史场景
文献片作为形式的节目,应最大限度还原历史,展示历史原貌。从事件发生的场景看到事件发生地的地形地貌,从事件亲历者的身上看到情节细节,从历史镜头里看到历史人物个性鲜明的形象。
在《解放商丘》的摄制过程中,创作者始终遵循这一创作准则,所有场景不仅都是故事现场,还尽可能展现豫东平原的地理特征。将历史时间置于特定地理下,对历史任务的选择,也是多层面斟酌,既有双方参战将军士兵,又有普通百姓。通过多角度还原战争中不同身份人物的经历,让历史更丰富、更具象。为了避免空洞和雷同,摄制组动员老干部局、党史办,从数百名参加淮海战役的老干部、老战士、支前民工中选出几十名经历典型者进行采访,又仅将其中几人的采访编入节目。做到人物身份、语言、故事的个性化,使节目节奏紧凑、内容丰满。对那些珍贵的历史经典镜头,不是确实无法回避的,不用,尽量防止画面撞车,保持节目的地域化和风格。
《解放商丘》不仅让一些历史事实重新被确认,一些历史镜头、历史人物首次荧屏,它荡气回肠的原创片尾歌《风雨忆当年》也勾起人们对那段如烟往事的追忆和对风云岁月的解读。(作者单位:商丘)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