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清远美食 > 正文

商丘美食挥洒汗水到哪里都能生根

类别:清远美食 日期:2013-7-7 9:51:49 人气: 来源:

  阅读提示

  经美东、桑爱玉夫妇后,经营了一家“东北人家”农家院,在这里,客人能吃上地道的东北菜;随父母搬迁至许昌、数十年前还是幼儿园“小朋友”的李艳,如今已成为幼儿园的园长;“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刘勤堂,退休后和老伴儿满足地过着田园生活。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原一二六厂职工及家属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挥洒汗水,到哪里都能生根。

  社区人物1

  经美东:地道东北菜这里能品尝

  一二六厂家属院附近,有一家名为“东北人家”的农家院,十分吸引人。

  这家农家院都是东北风格的建筑,装修很有特色。砖砌的墙壁,木头搭建的横梁,还有一串串红辣椒挂在墙上。进屋一看,还可以在炕上摆放桌子吃饭,别有一番风味。

  经营这家东北农家院的是经美东、桑爱玉夫妇。他们由于一个姓经,一个姓桑,和“经商”二字的音接近,因此被人们称为“经商”组合。他们都是地道的东北人,来许昌已经28年。桑爱玉说,她和丈夫都是原一二六厂的职工。25岁那年,由于工作需要,他们一家人随父亲来到了许昌。当时许昌的和生活条件十分差,一下火车,她就后悔。“哎呀妈呀!当时那个,满地的西瓜皮、香蕉片、甘蔗皮,都没个下脚的地方。不过,现在好多了。”她说。

  工厂破产后,经美东、桑爱玉夫妇同时。当时他们的孩子在南京上学,为了生计,二人一起到南京打工,后来在南京开了一家小吃店。孩子毕业后,听说农学院要搬回来,他们就回到许昌,租下一个老厂房,并按照东北特色进行装修,开了家农家院。虽然现在河南农大许昌分校已经改址,但这个农家院还是了下来,主要经营东北菜。

  “我们这里的东北菜可是纯正的,因为很多食材都是托亲戚、朋友从东北运来的。如榛蘑菇、红肠、旱黄瓜等,都是这里没有的东西。”桑爱玉说。她从小在家里养尊处优,后来由于生活变故,也学会了吃苦耐劳。“都说自己当老板好,其实你们不知道我们的艰辛。我们不仅是老板,还是大厨和服务员。夏天的时候,我们家那口子在厨房里做饭,汗珠子‘啪啪’地掉到地上,都能听出响儿来,我那个心疼啊。”

  “不过,现在的日子越来越好了,越来越多的许昌人喜欢我们东北特色的饭菜。”桑爱玉介绍,很多市区和周边地区的人慕名而来,专门品尝酸菜炖粉条、大丰收(用时令蔬菜蘸东北大酱吃)、小鸡炖榛蘑菇、红肠等东北菜。“来我们这里吃饭的人不仅仅是为了吃东北菜,还有很多是来感受这里的田园的。有些客人更有意思,他们说来这里就是专门听我们东北人说话的。哎呀妈呀!你说有意思不?”桑爱玉爽朗地笑起来。

  桑爱玉说,她虽然是东北人,但在许昌待了这么久,和许昌有了深厚的感情,舍不得离开。因此,他们准备在这里长期待下去,让更多的许昌人尝到东北菜,享受东食。

  社区人物2

  李艳:昔日“小朋友”,如今“孩子王”

  记者走进庆华社区,过隶属魏都区、距离市区最远的幼儿园市庆华小学附属幼儿园,听到里面传出孩子们的欢笑声。该幼儿园设施完备,一些孩子正在滑梯上玩耍。

  该幼儿园坐西朝东,方方正正,尤其是院子里的3棵法国梧桐树,每棵都有一搂粗。这3棵枝繁叶茂的法国梧桐树了原一二六厂“落户”许昌、兴衰的历史。

  让记者没想到的是,该幼儿园园长李艳,这个说话略带东北口音的“孩子王”,当年也是这个幼儿园的“小朋友”。

  1982年,作为一二六厂职工的子女,李艳随父母来到许昌,在这个幼儿园里度过了快乐的童年。

  李艳年轻时在学校里学的是幼师专业。13年前毕业后,她又选择了这里,成了幼儿园的“孩子王”,与七八名老师一起管理着、服务着这里的孩子们。

  在该幼儿园里,7间房屋的门窗依然保留着原来的特色。走进教室,房间里的“纯木”地板已经磨得没有色彩,一张张小铁床和高低式木床已属于幼儿园的“古董”。

  “原来的幼儿园规模有限,只接收原一二六厂的孩子,外面的孩子想进来是很不容易的!如今,100多个周围村民家的孩子和原一二六厂的第三代人一起读书。”回忆起幼儿园的往事,李艳感到很自豪。

  有怀旧情结的原一二六厂的老人们有时会到幼儿园里转一转,摸一摸这里的法国梧桐树,看一看房间的门窗。如今的这个幼儿园已经成为原一二六厂的一种元素,还将伴随着下一代人。

  社区人物3

  刘勤堂:根落许昌,无悔选择

  不远千里搬迁到许昌的原一二六厂职工,在二三十年间经历着与低谷。远离家乡的个别居民免不了发一些牢骚或有一些怨言。但社区居民刘勤堂和老伴儿已经习惯了目前的田园生活,有几分满足。

  记者见到65岁的刘勤堂时,他正在自家的菜地里拔草。

  祖籍商丘市县的刘勤堂,1968年参军到。1969年中外的珍宝岛事件发生后,刘勤堂作为后方预备队留守。再后来,刘勤堂在沈阳当警卫员,并亲历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柬埔寨元首西哈努克亲王等的到访活动;参与毛到沈阳时的警卫工作,有幸目睹了一代伟人的真容。回忆起往事,刘勤堂感到庆幸和自豪。

  退伍那年,他们连队有21名退伍老兵,只有他和另外两名战友留在了沈阳。分配工作时,他选择了沈阳凌华机械厂,成为一名半军半民的军工,一干就是20多年。

  1988年12月,响应国家号召,刘勤堂一家六口搬迁到许昌。

  搬家前,他将两个还没有油漆的新立柜、一个高低柜、一辆自行车、一台苏联产的黑白电视机廉价出售。作为补偿,厂里给他家分了3立方米的红松木。

  搬至许昌,在原一二六厂,刘勤堂作为单位少有的八级焊工一直工作到2002年退休。

  “如今,俺老两口住在老厂家属区,先后换了4次房,都是临时的!”说到住房情况,刘勤堂的妻子笑了笑。

  “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刘勤堂说,比起东北来,许昌的、气候条件都要好一些,而且离他的老家县近了许多。

  如今,刘勤堂家的房前有一片花生地,一片小菜园,平时闲的时候他们就到菜地里转一转。他们每个月有近3000元的退休金,老两口感到很满足。

  “国家有国家的梦想,个人有个人的梦想,我们无悔当年的选择!”刘勤堂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许昌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关键词:商丘美食
0
0
0
0
0
0
0
0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CopyRight 2002-2016 版权归清远500E网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