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岗寺汉墓群遗址
【阅读提示】
在己吾城一带,广泛流传着“清朝第一”汤斌安葬时取“头枕一座城(己吾城),脚踏两个营(魏营和海营),手托两个寺(黄岗寺和青岗寺)”而得风水的说法。而“两个寺”之一就是黄岗寺。
欲问前朝事,无语对西风。这句前人流传下来的感慨给历史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而一个庞大的古墓群落随着20世纪70年代防空洞的挖掘蓦然,注定要成为化解历史烟云的最佳脚本。这处位于宁陵县黄岗镇魏营村北100米处的黄岗寺汉墓群据勘探有十几座古墓,专家勘探论证为汉代平民墓葬。
初秋,整个城乡都被淹没在一场罕见的大雾之中。清早,笔者起了个大早,为的是拜访黄岗寺汉墓群。此前,通过多种渠道只找到关于这个古墓群的片言只语。为了更加翔实、深入地了解这处古迹,决定及早动身去探访,谁知却遇到了这场不期而至的大雾,能见度只有5米。
由此,笔者想到了求助宁陵的文物部门,电话联系宁陵文物馆馆长王文霞,我们相约一同前往。在车上,王馆长讲述了黄岗寺汉墓群的所处方位,为我探访古墓群扫平了障碍。
古墓是灵魂安息的地方,同时它也隐藏着许多历史的秘密。譬如这十几座古墓,虽然它承载着大汉王朝的历史、风俗民情、社会发展和魂灵安顿,但是,2000多年来,它一直默默地沉埋在历史的深处,风雨沧桑。
宁陵第一古 大明结渊源
黄岗寺汉墓群所在的魏营村地处己吾城西南,西与睢县毗邻,南与柘城接壤。这里自古就是一块风水宝地,得以千年风雨滋润,养成了一副沧桑的历史筋骨和血脉。根据境内文化遗址出土文物推算,约4000年前,这里即有人类繁衍生息。
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洛阳文物工作队与地、县结合对其进行了勘探,发现了厚约两米的龙山文化层,内含绳纹和方格纹陶片,从而认为汉代前是龙山古文化遗址,到汉代形成了墓葬区,此遗址文化层保存完整。考古专家认为,龙山文化是中国文明的史前期之一,豫东龙山文化是商文化的母体文化、直接前驱。这里不仅对研究宁陵历史文化,而且对研究豫东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及其二者的承接关系、商丘先商文化的起源等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化意义。
据清宣统三年《宁陵县志》记载,黄岗寺汉墓群的原来还建有一座黄岗。“黄岗寺始建于北朝”,其具体年代约为南北朝时期北齐天宝七年(556年),此为宁陵县第一座古。在唐代,黄岗寺又被称为寿封寺。1925年,尚有大殿3间和东西廊房,三节院落,院四角各建塔1座,并有清顺治、嘉庆时的石碑3通,明成化年间的铁钟1座。后因战乱、灾患,今已荡然。目前,原遗址处已经成为黄岗镇粮管所所在地。
说起黄岗地的悠久历史和黄岗寺的黄土岗,据当地的村民讲,还和明朝开国朱元璋有一段颇有渊源的传说。
黄岗,历史上曾叫朱家庄。传说元朝末年,少年时代的朱元璋,家庭贫寒,父母双亡,兄嫂病逝,无依无靠,当了。在庙里常受众僧歧视,累活脏活都叫他干,白天吃不饱,夜里睡不暖,险些丢了性命。在难以的情况下,他便随处化缘,四方。一日,来到睢州境界(当时黄岗地属睢州),他见好多人云集在几座坟墓前祭奠,高大的牌坊上雕刻着“朱氏之墓”四个大字。朱元璋心中暗喜:这次碰上了我朱姓富贵人家,何不到那里叙上一叙?亲近一些认成一家,说不定会给点方便,或赐个安身之地呢!他想到这里,便随客人来到朱家庄。可是庄主见他衣衫褴褛,一副叫花子模样,不但不认,反而把他一顿。朱元璋大失所望,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在人们的嘲笑中,灰溜溜地离开了。
此时,天色已晚,夜幕,前不着店,后不靠村,朱元璋饥肠辘辘,孤零一人,不知哪里可以安身。突然一股烟味随风飘来。顺之寻去,原来是在庄北的黄土岗上,朱家待客用过的锅灶散发的热气。他想,这就是今夜最好的暖铺了,便屈身而睡。梦中只见元朝江山塌了半壁,不禁哈哈大笑,欢腾而伸腿,由于用力过猛,竟把锅灶蹬塌一半。醒来定神细想,觉得奇怪,便出口一首诗:“灶内屈身吾取暖,偶梦元壁塌半边。寒梦若能遂人愿,黄土灶前把礼还。”
后来,他在刘伯温、徐达、常遇春等文臣武将的辅佐下,一个昔日被人瞧不起的叫花子,竟成了元朝的大明天子。朱元璋当了后,忽一日,想起黄土灶奇梦一事,好生感慨。便派官员到黄土岗(也就是今天的黄岗寺汉墓群处)灶前祭拜,同时:“天下朱姓皆一家,唯有睢州朱家庄不同。”朱家庄的人为了避忌,只得以庄北的黄土岗为村名,后人多形成集市,从而演变为黄岗集。
传说是否真实已经无从考证,但从传说里所体现出来的最朴素的思想来看,这里自古就是墓地的上乘之选。按照古人们选择安葬墓地的习惯和风水要求来看,这里成为历朝历代古民们选择安顿魂灵的首选之地。从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遗址到汉代的汉墓群,再到后来的黄岗,以及丰富的传说,可见黄岗寺汉墓群的历史厚重已经为社会变迁所。
千年幽静古墓群 大汉风韵历沧桑
古墓,在想象中,总是与深山老林、、人迹罕至联系在一起。
没有想到,黄岗寺汉墓群墓地却是如此简单。从宁陵县出发向南约25公里,在宁(陵)黄(岗)公西进入黄岗镇粮管所,看见很多房子建在一个很高、很大的黄土岗上,土岗约有两米高;没有建房子的地方杂草丛生,给人一种苍茫的感觉。正对粮管所大门向北,房子的后墙东面立着一块石碑:商丘市重点文物单位——黄岗寺汉墓群,商丘市人民立,二零零二年七月。王文霞馆长说,我们眼前便是黄岗寺汉墓群了。
伴随着蔓荒的草丛,粮管所的房屋沉浸在茫茫的大雾之中,终年萦绕在先人的遗灵身边。
据王馆长介绍,1971年,镇粮管所挖防空洞时挖出汉代小砖墓3座,出土文物有汉代陶罐、陶盆及一些绳纹陶片。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洛阳文物工作队在这里进行了勘探,发现了很多以前的陶片和小汉砖,又在土台四周一米深处发现文化层厚约两米,内含绳纹和方格纹陶片,从而认为这里在汉代前是古龙山文化遗址,到汉代形成了墓葬区,此遗址文化层厚约3.6米,保存完整。1981年,经中央考古研究所核定为县级文物单位,2002年,晋升为市级重点文物单位。
与想象中恻然、砖砾遍地迥然不同,除了耸立的高约两米的黄土岗以外,这里都是平整的土地,与的情景毫无二致。这些古墓群把笔者带进了一个神秘的幽灵世界。已是上午10时,浓密的大雾仍无散去的迹象,我们开始行走在古墓群周围的每一寸土地,踏着脚下的古墓,寻找着埋藏了千古之谜的生命信息。
此时,阳光开始穿越,暖和中夹杂着清冷,看到了它努力的表情。我无法想象,这样的风景下,几十位古人的魂灵是如何安息在这层层黄土之下的。
虽然看不到历史的面庞,但只要站在这里,你就无法隔断历史的血脉之渊。从目前勘探的情况看,该古墓群没有出现墓墓重叠覆压现象,而且排列有序,说明这一墓主的族群从西汉一直延续至东汉时期。1971年,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从该粮管所工作人员挖掘防空洞的铁锨下,抢救出陶盆、陶罐、陶灶等20多件珍贵文物,这些文物均是汉代墓葬的品。当时,参与挖掘防空洞的工人们可能不知道,他们是在这片人迹罕至的静寂中寻觅历史脉络,在守望中感受千古沧桑。
站在汉墓群前,我们找到了一块古墓砖,青色的砖体比现代的砖块薄了许多,王文霞说,那个时代的砖块都是这样,而它的沧桑,却又分明着一个地方的久远历史。思绪飘逸到历史记述的大汉时代,黄岗古地是一片溪流纵横、水草芊芊的肥沃之地。这里曾经繁盛一时,虽然无法确认这里在2000年前是否是所在地,但是,从墓葬的密集程度和平民的居住特点可以判断,这里人口活动稠密,社会生活发达。这里极有可能是汉代居民的公共墓地。
笔者曾请教过历史专家,他们介绍,汉朝用400多年的历史首次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概念,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著名历史读本《帝国兴替录 汉白日薄西山》的作者、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徐兴无指出,作为一个全然由华夏文明自身孕育出来的伟大王朝,大汉帝国在最深的层面上影响了此后中国2000年的全部历史。
虽然这里只是几十位大汉平民的安息之地,但是随着墓葬的发现与勘探,大汉的魂灵在脚下蠕动。笔者卸下尘嚣的重负,聆听轻风的细吟,想象黄土深处的奇观,能深切地感受到现代房屋与杂草掩映下探索寻觅的疲惫和幸福,体味到大汉的风韵在探望如今的世界,听凭悠远的牧歌从历史深处抵达内心。
从古至今,烽烟连年不断,统一与和平的局面不断交替变幻。战争、水害、瘟疫、自然灾害……太多的历史沧桑都被时光轻轻拂去。黄岗寺汉墓群,2000多年的历史跨度,虽然岁月的风沙早已掩蔽她的容颜,历史的尘埃淹没了她的繁荣,但是沿着川流不息的时光隧道,却不能阻断先民带给我们讲述在中国历史上创下的鼎盛气度。2000年来,大汉王朝的们就在历史深处仰视着他所形成,并一直延续至今的这个民族。
黄岗寺汉墓群,那里掩藏着一段神奇的历史,那是一本无字的历史。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