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由马哲提供
马哲,49岁,市行知中学办公室负责人,数学教师。援疆期间连续两年被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委员会、人民评为“优秀援疆工作者”,被河南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评为2012年度“优秀援疆工作者”,还被评为哈密地区“优质课教师”。
在家的时候,马哲从不写诗。到了巴里坤,马哲忽然变成了诗人。他说,是巴里坤的生活和工作改变了他,是目光所及皆戈壁的了他。他胸膛中突然升起一团团压抑不住的灼热情感。这些情感喷涌而出的时候,便自然汇集成了一股股的诗句词篇。
按文化流派划分,马哲的诗词大约可以归为边塞诗、豪放派的行列。他那“人受社会之恩理当回会”的思想,在巴里坤攻坚克难的经历,恰似边塞诗人高适所作《燕歌行》中一句的意境:身当恩遇恒轻敌。
援 疆
初见马哲在7月中旬,他刚刚做完母亲五七的祭奠,神情中是不加掩饰的哀伤。
一年中接连失去3位亲人,自己都不在身边,马哲的和痛以名状。“只有经历了你才会知道啥叫做忠孝难两全,那绝对不是以前理解的那种和激昂。那种感觉是很人的。但我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去西北、去边疆,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梦想。”
很久以前,马哲即拥有了热血男儿对戈壁滩的天然向往。他渴望在那片广袤的旷野上如当年的戍边将士一样做出一番的伟业。1985年,在当时的洛阳师专毕业时,马哲即和几位同学萌发了支援大西北的念头,他甚至已经联系好了在当地的工作单位。只是在家人的强烈反对下,他最终没能住自己的理想,选择留在了商丘。“我四五个同学都去了甘肃、青海一带。我没去成,但是想去大西北的愿望却更强烈了。”马哲说。
当听说有这次援疆的机会时,马哲一阵激动。他说:“人受社会、国家之恩,理当回会。作为一个知识,到国家最贫穷落后的地区做些事情,这是分内的事情。何况,去新疆也是我一直以来的一个梦想。”正因为此,马哲没提任何要求和条件,义无反顾地选择去了新疆。
克 难
相隔万里,每个援疆工作者首要克服的困难便是地理、气候、风俗等差异所带来的不适应。马哲也必须迈过这道坎。
2010年12月29日,马哲随队到达哈密巴里坤。屋外大雪纷飞,气温已经降到零下32摄氏度。尽管来之前已经做好了思想准备,但站在雪地上的那一瞬间,剜肉般的寒风还是让马哲难以适应。
零下32摄氏度只是个下马威。西域号称有三绝:吐鲁番的热、巴里坤的凉、安西的风。在巴里坤,每年5月份停暖,10月份即开始供暖,零下30多摄氏度是常态。马哲在商丘的援疆工作队中是比较年长的,其对的适应能力也不及其他年青的队员。只撑了半年多的时间,马哲的膝关节就开始“变异”了。马哲的膝关节变成了天气预报,只要双膝疼痛,明、后两天必定有雨。要是疼得厉害,不消说了,那定然是大暴雪。很明显,马哲有了关节炎。
当地气候的干燥也是大家难以适应的,尤其是在供暖开始后,即使是每晚在宿舍泼上几大盆水,也挡不住大家的集体流鼻血。在商丘援疆工作队中,还有一个“通病”,就是结石。由于当地水质的原因,在到达巴里坤约一年后,几乎人人患上了结石。这次,马哲有些特殊。不是他没患上结石,而是他患上了不同于其他人的结石。别人的结石能通过治疗解决掉。而他的结石因为生长部位的特殊性,只能终身留在体内了。
自己一再“特殊化“,马哲却还不失幽默,他笑着说:“在巴里坤工作几年能带回来块石头作纪念也不错。就是我这石头不能拿出来看看什么样,有点遗憾。”
攻 坚
进入巴里坤一中,马哲并没有立即执教,而是和同来的其他3位老师一起进入班级听课,和学生聊天,找同事交流……马哲说,他说一直想弄清楚一个疑问:“当地有那么优越的硬件设施,为什么教学质量却要落后于内地?”
很快,他们发现了问题所在。学环节来说,巴里坤一中的教师虽然很敬业,但教学相对落后,采用的依然是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方式。从家庭教育环节来说,当地人普遍不重视家庭教育,觉得教育只是学校和教师的事,和家长无关,从不关心、孩子学习。尤其是一些牧民,受传统生活方式影响,甚至觉得学习可有可无。从经济条件来说,当地一些家庭经济不宽裕,学生放学后要从事家庭劳动,也影响了其成绩的提高。
找到病根,马哲开始对症下药。他引入先进的教学,在校内举办了一场公开课,把自己的教案发给学生,指导学生进行自学。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立刻在全校引起了轰动,当地教师纷纷议论:“数学也能这样讲?”为打消大家的疑虑,到巴里坤一中的第二学期起,马哲开始自带班级,示范。
他完全摒弃了“填鸭式”教学,采用“预习、展示、复习、”的四步模式,引导学生先在家自学,然后由老师在课堂检查预习情况,并巩固提高。这样一来,教师一堂课只讲10余分钟,却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为改变当地家庭教育的不正确观念,马哲配合援疆教师康巍,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他写了《如何调动家长责任感》等文章在校报发表,鼓励教师集体引导家长改变观念。同时,马哲还通过捐款、义务等各种形式,救助家庭贫困学生和学习困难学生5名。
三措并举,效果立竿见影。仅仅一个学期,班级的数学成绩便大幅提高,引得当地教师争相学习马哲的教,并为商丘援疆工作队赢得了声誉。
除本职工作之外,马哲还担起了学校的书法课教学,编写了《初中实用书法教案》。
坚 守
援疆工作是艰苦的。马哲说,身体的困难总是容易克服的,最难的还是情感和上的苦楚。
马哲是长子,按传统观念,他应该负起赡养老人的主责。因为援疆,他不得不把这副担子交到了弟弟手中。今年6月中旬,马哲突然接到弟弟打来的母亲病危的电话。马哲立刻行囊,准备返家。可刚刚走出房门,家中的丧信已到。
在母亲过世前,2012年的10月份,马哲的姐姐病故。癸巳蛇年前的腊月十五,马哲的岳母病逝。一年之内3位亲人离世,使马哲遭受了不少的创伤。在痛苦挣扎之后,马哲渐渐恢复了平静。他说,以前,自己在巴里坤最担心、最放不下的便是家里的亲人。现在老人们都不在了,自己少了些牵挂,也轻松了不少。这样,自己能够更加专心致志地把精力投入到巴里坤的工作中去。
马哲说,在巴里坤已经待了两年多,有苦有甜,有欢笑有泪水,感情越来越深。自己现在最想的是把援疆工作做得尽善尽美。在离疆时能以优异的成绩给工作画上一个的句号。这样便再无悔。
马哲现在的这种,似乎正和李白在《关山月》中所写:“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戈壁滩·男子汉》
我的童年 有个心愿,
想去大西北,看看戈壁滩。
看看它多么辽阔,
仰望它撑起的那片蓝天。
沉睡万年,千里,
黝黑色的肌肤,坚毅的脸盘。
默默地痛苦,
眼睛里显露着男人的威严。
戈壁滩,男子汉,
渔歌渐远,忘却桑田。
穿过历史的硝烟,
把无穷的力量奉献给今天。
戈壁滩,男子汉,
没有花香,远离市喧。
任凭风雪弥漫,
却依然保留着神圣的。
《满江红·援疆》
号角吹响,好男儿、立业边疆。
别故土,义无反顾,壮志激昂。
狂风暴雪做酒宴,
孤独寂寞当干粮。
献青春,建设新家园,同担当。
修水利、建学堂;
送温暖、筑民房。
育新人,病房疗伤。
烈日严寒化春雨,
誓把戈壁变水乡。
待明日,天涯共繁荣,齐欢畅。
《浪淘沙》
健步草湖边,
地广天宽。
疆城三月总觉寒。
迎罢日出观日落,
不见中原。
前世一挥间,
好梦难圆。
浮云散尽看青山。
大漠西风人更瘦,
再写诗篇。
《虞美人·重来》
年年岁岁催人老,
白发不觉晓。
少年不屑多,
纵有刀山火海又如何?
叹潮涨落珠江岸,
往事不需看。
英雄奋起万石开,
哪管山河破碎再重来!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