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清远风俗 > 正文

民族友好村的动人音符-商丘风俗

类别:清远风俗 日期:2013-7-24 21:09:09 人气: 来源:

  商丘网讯 “马尔村、伯党集,回汉团结一家亲,生产上互助同奔小康,生活上互帮共谱和谐曲,从来不分你和我,断了骨头连着筋……”这是流传在宁陵县街头巷尾的一首民谣。近日笔者来到位于宁陵县最西北部的逻岗镇马尔村、县的伯党集村进行实地采访。

  缔结民族团结进步友好乡村

  马尔村与伯党集虽然是两个县管辖的村,但两村之间地与地相连、村与村接壤,回汉族群众朝夕相处,耕作生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以前由于生产生活频繁接触,加之不同民族风俗习惯存在的差异,两村群众之间在生产和交往中不免发生一些纠纷和摩擦,给两地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不良影响。为改善两村的关系,增进回汉群众团结,1994年5月,宁陵县逻岗镇与县伯党回族乡经过协商,结成了河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友好乡镇”,马尔村与伯党集也结为“民族团结友好进步村”,商定了协议,制定了章程,隆重举行了缔结仪式。

  19年来,沙河两岸回汉群众的传统友谊得到了迅猛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友好乡村”商定的协议和章程,成为回汉群众增进团结、联络感情的纽带,成为解决纠纷、化解矛盾的催化剂,成为连接民族团结进步友好的一条红丝带。

  成立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

  民族友好乡村缔结以来,逻岗镇马尔村成立了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制定了民族友好工作计划和规章制度,大力宣传民族政策,教育广大群众做到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牢牢树立回族离不开汉族、汉族也离不开回族的观念,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回汉群众有很多饮食、生活习惯上的差异,马尔村就把这些作为规章制度正式纳入了村规民约中,并利用村里的大喇叭、宣传栏充分宣传民族政策,使群众养成自觉尊重回族民俗和教的好习惯,让民族团结意识深入。两村的中小学校还把民族团结的思想注入到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使孩子们从小受到民族团结的熏陶。每逢伯党回族群众一年一度的开斋节,逻岗镇和马尔村的群众都自发组织代表前去祝贺,而在新春佳节,伯党集的干部群众也会来一同庆祝。两村群众谁家有了红白喜事,都相互帮忙,不分彼此,逢集逢会大家走到一起拉拉家常已成为多数群众的一大乐事。

  细微之处见真情,这一带的麦田里生长一种野菜,俗称“猪毛菜”,蒸着、凉拌都非常好吃。有的汉族群众采多了就拿到集市上卖,买卖和说话间总是“猪毛菜”如何如何,一些回族兄弟听了感到刺耳,马尔村的干部就及时教育群众注意回避民族忌讳,少说和不说“猪”字,改名为“毛毛菜”。一位回族兄弟告诉我,此事虽小,但在伯党集群众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进一步密切了两村群众之间的感情,两村之间的交往也更加深入。

  互通互联促进回汉群众经济发展

  两村经常性沟通,互通互联不定期举办座谈会,互相交流磋商工作经验,在经济、教育、卫生等工作中加强联系和合作。、司法所也建立了互巡互访制度和联席办公会议制度,共同两乡镇社会秩序的安定。

  1998年,在两乡镇的共同努力下,一条连接回汉群众的看得见的纽带——逻岗到伯党的公修通了,同时开通了逻岗途径伯党到的公交车,为双方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交通便利。伯党乡的回族群众擅长做生意,在逻岗镇街头伯党回族群众开的饮食服务摊点随处可见。伯党群众来到逻岗镇花生大市场销售花生,不仅减收管理费,花生价格还比周边市场高出一毛钱左右,如遇购销大户,逻岗镇就主动给他们介绍一些外地客商,帮助他们进行农产品销售。与此同时,伯党集的回族群众利用自身传统的饲养技术,与马尔村的汉族群众结成科技帮扶对子,向汉族兄弟传授养牛、养羊技术,帮助马尔村的群众发展饲养业,现在,马尔村的牛、羊存栏已有2000多头(只),60余家农户依靠发展饲养业了致富。

  19年来,两个村的村委班子换了一任又一任,但保持民族团结友谊的传统始终没有变。马尔村与伯党集成了远近闻名的“兄弟村”、“团结村”。

关键词:商丘风俗
0
0
0
0
0
0
0
0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CopyRight 2002-2016 版权归清远500E网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