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清明时节雨纷纷……作为二十四节气的清明,在我们豫东地区,是户户门前遍插柳枝、扫墓祭祖的日子。
在近年的殡葬中,永城市于2008年率先在我省推出了免费运送遗体及火化遗体的先河。而在县吴堂村,则于2008年进行了一次“平坟运动”,在农村建起了高规格公墓,将全村坟头统一平掉或搬迁,为我省农村殡葬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而对于每年的清明节,祭祀习俗也从烧纸、放鞭炮逐渐向献花、鞠躬等文明习惯迈进。
商丘殡葬的两次变革:提倡节俭办丧事
豫东的殡葬、祭祀习俗,传承已久。按习惯,少年夭亡,一般不举行殡葬礼仪,而是草草埋葬。而老年寿终,则要举行隆重的丧葬礼仪。旧时,老人过了60岁,就要准备好棺木,在农村称“喜棺”,富有的人家,所备棺木还有外廓,寿衣一般也事先备好。老人病危,儿女要守候。人死后,先要装殓,然后报丧,由儿女至亲穿着孝服通知亲戚朋友,接着要守灵7日(或3日、27日),依葬礼埋葬。葬礼主要是铁炮、鞭炮、纸扎,送葬时由孝子打招魂幡、摔“老盆”、烧纸钱与纸扎。埋葬以后,有的还守墓3年。至于穷人家则从简,有的破产为老人买好棺材,有的则用一领席子裹尸入土。葬后3日烧纸、“圆坟”,“一七”至“五七”7日一祭,接着还有百日祭、周年祭、三年祭。
商丘殡葬、祭祀的第一次变革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殡葬从简,或工作人员起带头作用。当时,或工作人员死了,一般要开会,评价死者的一生。然后由亲朋送几个花圈,比旧时候的殡葬习俗简单了很多。开会,从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传承至今,逐渐成为豫东地区殡葬的一个新习俗。
这个丧事从俭的习俗,在党和的要求及、官员的带头示范下,执行得很好。据1991年版《商丘县志》记载,此习俗在1950年至1979年的城镇及农村执行得都很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大操大办丧事的习惯开始在农村抬头,且愈演愈烈。
在农村,因互相攀比,办丧事的规模不断扩大,动辄花费几千元、上万元,很多村民开始对丧事大操大办感到无奈,但为了面子,还不得不比,这逐渐成了农民的一项新负担。殡葬大操大办的,成了很多农民的。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市很多农村开始出现村民自发组织的红白喜事理事会。红白喜事理事会由村民中有、有经验、有能力而又热心为群众办事的本村人担任理事。理事会监督各家的办事规模与花费,旧习、树立新风、丧事简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群众要求丧事简办的呼声,迅速引起了的重视。为了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火化,节约殡葬用地,自然,革除丧葬,2000年4月14日,我市出台了《商丘市殡葬管理实施办法》,通过立法的形式了我市殡葬的第二次。
商丘殡葬的两个典型:永城“薄葬”、吴堂平坟
随着我国全面推行火化,曾经门可罗雀的殡仪馆开始逐渐发展成为“暴利行业”,有关组织于2007年、2008年、2009年评选出的中国十大暴利行业中,殡葬业3次上榜。“死不起”,开始成为一个越来越重大的民生问题而受到关注。
为了彻底解决群众“死不起”的现象,永城市于2008年1月4日召开了殡葬管理工作会议。
在这次殡葬管理工作会议上,时任永城市政协的欧阳明传达了《永城市人民关于实行免费运送、火化遗体,加强殡葬管理的通知》。《通知》:市财政部门拨款建造骨灰堂或公益性墓地,解决火化后遗体的安置问题,并对遗体进行免费运送和火化。
从2008年开始,永城市全面推行“免费殡葬”,永城市殡仪馆设立了值班电话,有专人值班,实行24小时服务。从申报、运送、整容、悼念到遗体火化,整个过程尽力满足丧葬户的合理要求,所有工作过程不收取任何费用。
据永城市2009年年初的统计,2008年,永城市为群众减去500多万元的运送遗体及火化负担,做到了“拿钱,群众受益”。同时,永城市还加大宣传,在农村着力革除传统,节俭办丧事。
这种“拿钱,群众受益”的殡葬深得,紧随其后进行的葬礼节俭的,也就获得了群众的广泛。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在永城市群众的心里,已经真正确立了“厚养薄葬”的现代丧葬观念。
相比于永城的“薄葬”,县吴堂村的平坟之举显得有些孤单,但吴堂村的平坟运动,在示范意义上丝毫不比永城市的“薄葬”逊色。
2008年年初,县龙塘镇吴堂村34岁的村支书吴金成,在吴堂村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建立公墓,平掉全村所有的坟头。
在这之前,吴堂村对全村的耕地进行了土地流转,使整合后的耕地适合机械化耕作。可是,耕地里的坟头严重影响机械化的进程。需要平坟!但在农村,挖谁家的祖坟是一种的。为了统一思想,吴金成数次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征询意见,并组织村民对平坟的得失进行辩论。为了解决村民的祭祀要求,平坟前,吴金成出资在村里的一处荒地上建了一座高规格的农村公墓。
吴金成后来这样给村民做思想工作:对家里的老人,关键是他们健在时要多孝顺。当然,去世后仍然要孝顺。怎么孝顺,要给老人找个好地方,统一搬到村里建设的有假山、有水、有花的地方,难道不比在耕地里强吗?老人们都喜欢与邻居唠嗑,可是,张家的老人埋到了东地,李家的老人埋到了西地,活着时,两个老人是邻居,经常串门,去世后,“串门”就太难了。不如将这些老人都移到一块去,让老人“串门”也方便。
吴金成的“土理论”,了村民,然后,吴堂村通过决议:埋葬3年以上的,进行深埋、平坟;埋葬不足3年的,迁到村里统一建设的公墓里去。平坟运动刚开始,吴金成首先将自家的坟平了。在吴金成的带头下,2008年4月初,吴堂村平了全村1009个坟头,腾出耕地78亩。后来,吴堂村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村创建先进村”称号。
商丘祭祀的转变:敬奉鲜花的人越来越多
清明节,是扫墓祭祖的日子。在农村,扫墓祭祖,一般要给亲人的坟添土,称“添坟”,然后要烧纸钱,称给的亲人“送钱”,有时候还要放鞭炮。新中国成立后,在我国各地清明节祭祀的传统里,增加了一项——给先烈献花。我市的中小学校大都会在清明节时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凭吊烈士。
烧纸钱、放鞭炮,在农村广袤的田地里,倒还显不出污染的严重性,但在公墓里,那种浓烟与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就能显出空气污染与噪音污染的严重性了。另外,我市还有在口祭祀的传统。在口烧纸钱,容易引发交通事故。4月4日晚上,记者就在南京、八一等处看到有群众在烧纸钱。据说,在口祭祀,一般是向死于外地的亲人或在口出事故殒命的亲人表达节日哀思的。
为了移风易俗,近几年,一直在努力文明祭祀:向亲人献花,以水代酒表达缅怀与。清明节假期里,记者在我市的几处公墓看到,手捧鲜花祭祀的人越来越多,已经占到近1/3。
记者发现,为了文明祭祀,墓地管理者还在墓地周围拉起了文明祭祀的,写着“鲜花祭故人,思念之意存于心”、“清明时节寄哀思,花香袅袅故人知”、“烧纸旧习莫仿效,文明上坟好风气”等。
2008年清明节,本报曾做过“文明祭祀”的专题,当时记者采访时发现以鲜花祭祀的人不到1/5,两年的时间,以鲜花祭祀的比例已增长很多,可见,文明祭祀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市的祭祀传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鲜花祭祀、清明时节祭烈士,一定会成为新的、主要的祭祀习俗。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