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清远风俗 > 正文

清明习俗剩几多商丘风俗

类别:清远风俗 日期:2015-4-14 23:06:10 人气: 来源:

  鲜花

  寄托哀思

  阅读提示

  “清明时节雨纷纷,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的这首诗,恐怕连儿童都会。作为历史悠久的一个传统节日,清明节是我国文学和艺术创作中不倦的选题,历朝历代颂咏清明的诗词数不胜数。

  祖先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享有神圣而崇高的地位。清明节是中国文化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直接体现。

  而如今,在发扬和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现代文明让一些传统的东西悄然发生着变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交融,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也能使清化更加多样化。

  祭祀少见年轻人

  燕子传言莺送信,过了春分就是情牵意惹的清明了。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中最美的节令,在这个美得令悸的时节里,有明丽的天空,清新的空气和花枝招展的田野;有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和吹面不寒的杨柳风,还有那无声濡润的绿树幽篁。

  昨天,刚下过雨的天空显得那样的清新。上午10时许,在市郊一公墓里已是烟雾缭绕,到这里祭祀的人们点燃纸钱、炮竹之类的东西,开始祭拜先祖了。

  在那些来往的人群中,记者发现绝大多数是中老年人,“80后”、“90后”的年轻身影寥寥可数。负责墓园清扫工作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日前来扫墓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年轻人特别少。

  记者在墓园停留了半个小时左右,只看到一个年轻人的身影。该年轻人是名大学生,她告诉记者,小时候奶奶带着她玩耍,特别宠她,“我和奶奶的感情比较深,所以今天跟着家人一起,为奶奶扫墓”。

  为啥到墓地祭祀少了年轻人的身影呢?昨天,“80后”王小海说,大人也说叫去扫墓了,但更愿意在家里和朋友相聚聊天。家住凯旋的柳杰涛称,清明祭祀,放在心里就好,不必非得到墓地祭祀。“在家网祭、摆设鲜花,便捷又环保。”柳杰涛说。“90后”小尚说,小时候他爷爷奶奶就都去世了,对爷爷奶奶没有什么印象,父母也没有他扫墓,所以也没去过墓园祭祀。

  作为家长,是如何看待年轻一代“缺席”祭扫大军的呢?家住文化的张妍说,已故者大多是长辈,与孩子隔了一辈人,情感维系较差,所以不愿意扫墓祭祀也情有可原。还有家长说,孩子在读书,不能放松学习,再说了,这些事都是大人的事,所以不愿意带着孩子一起扫墓。

  而去墓地祭祀的75岁的王现身说,现在祭祀不像过去那样复杂了,来墓地给老人送些祭品,点些纸钱,放挂鞭炮就算完了。现在年轻人对老的东西都不太在意了,用另外的方式祭祀,虽说老年人,但有这份心就好。

  年年清明复清明

  清明时节,细雨纷纷,烟霭细柳,忧伤闲愁中透着一股深深的思念之情。年年清明,年年想起逝去的亲人,在那片刻的肃静中跟先人说着自己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讲诉着自己的得失、进退和浮沉……

  现在,人们把清明作为一个祭祀的日子,但在起初,清明并不具有这种意味,只是节气的名称。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气候转暖,复苏,正是春耕春种的最佳时机,田间地头到处是农民忙碌的身影。

  这种敦促春耕的节气,是怎样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的呢?我市民俗专家刘秀森说,应该说这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

  由于寒食节期间生火做饭,就需准备一些事先做好的熟食,以备禁火期间食用,相沿成习,遂成寒食风俗。

  后来,清明节主要内容就成了祭扫坟墓。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庙进行。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这表现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

  大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吧。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

  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认定。

  今天的清明节,依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纪念先人,慎终追远;缅怀先烈,展望未来,共创幸福美好未来,是我们过节的主题。

  按照旧的习俗,清明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现在,去世的人多被埋在公墓里,祭祀时也只是带些供品,烧些纸钱,放挂鞭炮就完事了,仪式不像过去那样繁琐了。

  传统在传承中改变

  清明祭祖的民间习俗之所以能传数千年而不衰,是因为它承载了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即培植孝亲的。刘秀森认为,祭祀祖先通过一种教性的方式,提升了家族和民族的凝聚力,汇集了伦理传统的思想精髓。历经时代变迁,和清明节习俗紧密相关的孝道伦理,依然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如今,城市化让人口不断由农村向城市迁移。在这一过程中,传统习俗从观念到形式都发生了变化。

  刘秀森认为,不少生于城市的农村人口第二代和第三代从未参加过清明祭祖或根本不知先祖葬于何处。城市化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人际关系疏离,家庭和家族关系松散,使得传统的亲族凝聚力开始下降。城市化的聚集效应使人地矛盾突出,传统的丧葬仪式和祭祀活动受到,回乡祭扫也受到空间阻隔,这些现实状况对传承和传统清化提出了挑战。

  祭祀祖先、春游踏青不仅仅是习俗,更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现代社会中,传统习俗不可避免地面临现代文化的冲击,应该如何实现清明节文化的传承创新呢?

  清明节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习俗,每个时代的人都会赋予清明节新的内容,清明节在传承中发生着变化,清化传承既要注重传统要素也要吸收现代文明内涵。“清明节踏青作为传统习俗的代表满足了城市人们的生活需要,在此基础上还应提倡增强清明节文体活动的娱乐性;在祭奠方式上提倡用鲜花追思代替烧纸。”刘秀森认为。

  “清明节作为传统文化的节俗传承是一个与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相适应的动态过程。”刘秀森表示,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清明习俗是在下展开的,囊括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各种关系。在传承清化时,应该把城市中的社会个体作为文化意义上的人予以关注,同时把清明节的“公共性”建构与文化建构相连接,从而促使其结构和功能与现代社会相适应。

  本篇文章来源于商丘网 原文链接文章来源于http://www.daosimt4.com/MT4平台出租

关键词:商丘风俗
0
0
0
0
0
0
0
0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CopyRight 2002-2016 版权归清远500E网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