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饼,顾名思义就是用火烧烤的饼。发源于豫东,是一种民间的面食小吃。
几百年来,豫东烧饼在一代代人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现用精粉发面,18种调料制成馅,吃起来外酥里嫩,焦香可口,保持了两面金黄、芝麻甜香这一传统特色。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个烧菜饼5分钱,还要粮票。后来,从两角、5角、1元到现在的1.5元,从稀芝麻到满芝麻,老百姓越来越爱吃。你要问咱商丘有多少家打烧饼的,一时半会真数不清,要说哪家的烧饼好吃,每个人都能说出几个老摊。
“烧饼我打了40年了,从祖上到我,我是第三代。”长江与中州交叉口西50米南的赵家烧饼摊摆在边5年了,长江东这几百米的道上有七八家烧饼摊,生意都不错,赵家烧饼到饭时是排队最长的。
“听老人讲,黄河改道,良田被淹,老百姓常逃荒,一个瓦工发明了这种吃食。最早在烧热的青瓦上做饼,由于用火烧,所以叫烧饼。”54岁的厂是虞城李老家人,自幼随父从事烧饼操作,深得要领,在县城打了30多年烧饼,如今随子女“转战”商丘,味道咸、甜、麻、辣俱全。
两口锅一扣,留个口,外面用泥糊上保温,吊在一个人把高的架子上,这就是赵师傅的烧饼炉子,下面的锅盛火,的一口锅是贴烧饼用的。案板上堆着大块的发面。赵师傅的爱人先将发面揪成一个一个小团。片刻间,案板上就形成排列整齐的面团。手持小擀仗,把面团擀薄、折叠,再擀薄、再折叠,做成饼坯。赵师傅在饼坯放上甜的或是咸的馅,再折叠,将馅包在里面,撑成直径半尺长左右的圆饼,用刀轻快的在周边刻上花纹,刷上糖稀,沾满芝麻,贴入烧饼炉子那口锅上,在火红的木炭烤,熟后用长柄摇铲一托就下来了。
30年前,新疆兵团来带兵,先是天天来吃,有一天来了几个当兵的张口要5000个,说是带回去给战友尝尝,把他吓了一大跳,全家打了三天三夜,用各种大纸箱子盛好才交了差。
赵师傅从此爱上了烧饼。
铁上的通信工,要300个、200个的是常事。甚至还有不少商丘人将烧饼打包带出国门,用来招待外国友人。
“这活天天站,又累,又烤手,很多人不想学。”厂先后带过五六个徒弟,有的单干,有的嫌不挣钱,打工去了。
“每一道工序都马虎不得,哪一步出错了都会影响烧饼的口感。几代人传下来的手艺需要传下去。”厂说。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