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清远风俗 > 正文

商丘风俗阏伯庙的风雨沧桑

类别:清远风俗 日期:2014-4-19 22:18:58 人气: 来源:

  商丘历史悠久,远古时期的颛顼帝曾迁都这里。帝喾继颛顼之位都商丘。帝喾和尧帝时期,帝喾的儿子阏伯被封在商丘为“火正”。《商丘县志》说:“商为阏伯始封之墟”,“商丘有侯封,自此始。”“商丘自阏伯肇封,相土继烈,曰商,曰宋,历六十有七君,传国之永,无过是矣。”阏伯作为火正,主祭火星,行火政,不但解决了当时人们用火的诸多问题,而且通过祭祀和观察,发现火星的运行规律,用以计时,指导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使当时的商国得到了实惠,逝世后,人们感念其功德,将他葬在商地的高丘上,尊其为“火神”,并为其筑庙祭祀,世代相继。后来商汤灭夏建立商朝,经过六百来年,由于纣王掌朝不善,周部落灭商而建周,封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君宋以“继商祀”,春秋战国时期,阏伯庙一直是人们祭祀火神阏伯的地方。后来虽然对火神的祭祀衰微,但阏伯庙在历史文献中求见损毁。后周时,庙里发生了一件不同寻常的事。这件事关乎着一个朝代的建立,也关乎着阏伯庙的昌隆。

  据宋朝王明清《挥麈后录》记载:“太祖(指宋太祖赵匡胤)草昧日(草创的时候),客游睢阳,醉卧阏伯庙,梦中觉有异,既醒,焚香殿上,取木王丕珓以卜平生,自裨将至大帅皆不应,遂以九五占之,珓盘旋空中。已而大契,太祖益以自负。”即后周时,赵匡胤任归德节度使时有一次出游,因饮酒而醉卧阏伯台,梦中有异乎寻常的感觉,于是醒来后在祭殿中焚香,占卜问命,问的结果是自己以后能做,便自信以后能成大业。后来果然,赵匡胤做了。《宋史》记载,“祖以来,郊祀,而大辰已在从祀,阏伯之庙,每因赦文及春秋,委京司长吏致奠,咸秩之典,未始云阙。”“康定初,南京(商丘)鸿庆宫灾,集贤校理胡宿请修其祀,而以阏伯配焉。礼官议:‘阏伯为高辛火正,实居商丘,主祀大火。后世因之,祀为贵神,配火侑食,如周弃配稷、后士配社之比,下历千载,遂为重祀。……然国家有天下之号实本于宋,五运之次,又感火德(火德是宋国的国运),宜因兴王之地,商丘之旧,为坛兆祀大火,以阏伯配。建辰、建戌出内之月,内降祝版,留司长吏奉祭行事。’乃上坛制:高五尺,广二丈,四陛,陛广五尺,一壝,四面距坛各二十五步。位牌以黑漆朱书曰大火位,配位曰阏伯位。牲用羊、豕一,器准中祠。岁以三月、九月择日,令南京长吏以下分三献,州、县官摄太祝、奉礼。庆历,献官有祭服。”宋元时马端临著的《文献通考·卷八十·郊社考十三》载:“庆历中,修大火祠,在南京,三月、九日祠之。”阏伯庙不但得以修葺,而且祭祀仪式昌隆。后来一直到南宋前夕,宋廷对火神阏伯的祭祀都很隆重。商丘对阏伯的祭祀之盛更不在话下。阏伯庙在人们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

  但后来到金朝时期,阏伯庙遭了大。元朝学者侯友造在《阏伯祠记略》中说,阏伯台废于“壬辰之变”,“其所存者惟丘耳。”

  “壬辰之变”发生在金朝末期。金章中后期,金朝逐渐走下坡。金宣时期,受到大蒙古国的南侵,都城迁都汴京(开封)。正大四年(1227年),蒙古灭西夏后即全力伐金,此时的金王朝上下衰靡,风雨飘摇。金哀正大九年(1232年,岁壬辰),蒙古军队长驱汴京,哀求和,蒙古不允,双方发生了战争。但此时的汴京已是一座孤城,粮食奇缺。金走投无,竟置局“括粟”,向困顿不堪的居民强征粮米。《金史》记载,当时大饥,人至相食,“汴京大疫,凡五十日诸门出死者九十余万人,贫不能葬者不在是数。”当时金、元战争的惨烈,是我们无法想像的。蒙古人的主要战略战术就是,如果你这个城市准备抵抗,它就先通知你,要你投降;如果不投降,就屠城。汴京最后被围的时,城内大概有150万到300万人。哀求和,蒙古不允,金哀无奈,不得不离开汴京,北渡黄河,后来又转奔归德,以归德照碧堂为宫维持朝正。蒙古人攻进汴京城,进行大。后来灾难很快蔓延全国。《继灯录》云:值壬辰之变,蒙古大军饮马中原,河南遭受了巨大的灾难,少林祖刹荒芜。由此可见河南所遭灾难之一斑。当时商丘的情况可想而知。《元史》载,蒙元大将郭侃“破金兵四万于新卫州。遂渡河,袭金主,至归德,败其兵于阏伯台。”阏伯庙毁于此难,“其所存者惟丘耳。”人多被杀,屋多被,阏伯庙荡然,只剩下一座孤冷的土丘。

  阏伯庙毁于兵火。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人不知祭祀阏伯为何事,竟然在台上建了一座王母祠。到元朝年间,“相国史公开府子棣知此郡,今翰林院侍读学士李铨为府倅,前太子谕德赵维新判归德,语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江汉、高邮幕官林滋、内翰李皞,伤流俗之谬举,亟命以阏祠易之。凡数年,终辍前论,后又历年三十余载,江西行省参知政事王公仁亦常语郡之右族(豪门大族),以伯祠兴复为托,未有以应之者。”(侯友造:《阏伯祠记略》)令人遗憾!直到元年间,建康财赋提举范庭璧听说消息,奋然力为,在阏伯台顶上建阏伯庙三间,把王母祠移于阏伯。范庭璧不麻烦地方官,不劳民力,一切费用都由自己负担。阏伯塑像按旧制设定,各种器皿设置一新,“凡用宝钞三百锭有奇,皆庭璧己赀。”后来阏伯庙又有所损毁,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知府王有为又予以。清代之后又不断修葺,至今保存完好,有大拜殿,东西配殿和钟,鼓楼。有大禅门,对面有花戏楼等建筑。

  经过又的阏伯庙中,阏伯神像重新开始接受人们的祭祀。明朝时曾一度对祭祀火神特别重视。据《四库全书》等史载,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六月乙未,明王朝曾“祭火德之神”。但此时阏伯庙的影响与宋朝时比已不可同日而语,朝廷之祭祀是在,商丘的阏伯台祭祀已由宋朝时的降到地区性。清朝时,火神祭祀在祭祀中属群祀。《清史稿》卷八二《礼志·吉礼一·序》载:“群祀五十有三:季夏祭火神,秋仲祭都城隍,季祭礮神。”至于官祭火神的仪式,《大清会典》中有详细记载:“康熙二年定,每年六月二十三日祭司火之神。遣太常寺官行礼,由礼部题请。前期送祝版,正祭日设贡品及迎神、上香、奠帛、献爵、读祝、送神、望燎。一应礼仪,俱与关帝庙行礼同。”清·康熙四十四年《商丘县志·风俗·节庙附》记载当时商丘风俗说:正月“七日,俗传阏伯火正生辰,男女群集于阏伯台及火星庙进香,车马阗咽,喧豗累日”。据《郡东宋家集居民进香碑记》载,“迩来焚香者□至寓居郡东僻壤孟陬之朔门外络绎号□塞道夜不绝音盖数千人。则夫江之南河之朔,千途万径……可谓极盛矣。”康熙初举人叶增高有诗《八日登阏伯台》描写当时的情景说:“一天晴色暖人日,趁伴争驱阏伯台。柳外香浮分短袖,村边帘漾卖新醅。雪融马渡溪桥软,风静幢迎佛号回。”其他碑文记载,当时人们崇祀火神阏伯之盛,曾经达到数万人同时朝觐的规模,世所罕见。阏伯庙一次次得到修葺,阏伯台庙会不但是四省人们朝拜火神的盛大节日,也成了苏鲁豫皖四省结合地区盛大的物资。时期,南京临时对教实行了宽松政策,“朝台”祭祀火神的盛况亦然。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到解放后。以后,在商丘党政领导的关心下,“朝台”良俗得以发展,阏伯庙经过多次修葺。

  阏伯台自古以来都是商丘的标志。的“朝台”活动表现了人们对祖先和古代圣贤的,有利于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火神台庙会又是盛大的物资,也是商丘和周边地区文化、科技等的,对促进商丘及其周边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有益。阏伯台文化又是中原民俗的一大宝库。火神台和火神庙作为中原著名文物,证明着商丘的历史悠久与辉煌。

关键词:商丘风俗
0
0
0
0
0
0
0
0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CopyRight 2002-2016 版权归清远500E网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