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界于北纬31°23’一36°22’,东经110°21’一116°39’之间,东接安徽、山东,北界、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因古时为豫州,故简称豫。河南地理优越,古时即为驿道、漕运必经之地,商贾云集之所。
芒砀傩舞“双伯郎”
□记者朱金中通讯员马学庆文图
引子
PREFACE
在采访中原古傩的过程中,我无意中看到《最后的汉族》——这是晋永权先生编著的摄影集。他在该书序言中写道:“作为一个摄影者,我一直在倾心寻找属于自己汉民族的形象,以及代表汉民族本质特征的影像。”“在汉民族现存的、具有教色彩的仪式中,作为一种民间力量,傩承载了汉族之所以成为汉族其最为原始的力量:刚劲、无忌、坦然、秩序,还有。”
晋永权摄影古傩的这个小村落不在中原,而在江西、福建的交界处,这个村名叫石邮。
之所以称之为“最后的汉族”,是因为这里仍以傩这样的形式,完整地传承着汉民族传统的秩序、与。这就是汉民族久违的“礼”。
中国文明,以“礼”为核心。礼最关键的体现,是礼制,礼制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王廷的驱鬼敬神的系列仪式。这就是傩仪,是周代之大礼。
周代举国行傩,其基础是夏、商时期傩的进一步发展。夏、商、周时期,中原古傩的发展,以芒砀古傩为代表在豫东一带是其典型缩影。此阶段,傩由驱兽向驱傩发展,即不再是采用面具狩猎,也不再是原始的假面式巫舞,而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傩仪、傩礼。
周代,傩的分类进一步细化,开始有了民间傩、宫廷傩、军傩之分。民间傩,又称“百姓傩”,是流行于民间的傩,春秋时叫“乡人傩”。宫廷傩,是在宫廷中进行的傩,亦称“大傩”、“国傩”、“傩”……
商丘市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马时全介绍,商人崇信多傩祭,尤其喜爱用牛羊猪的肩胛骨或龟盖火烧后判断吉凶祸福,奴隶主则常用杀牲的办法祭祀祖先或天地。至周代宋国,微子启被封于宋,重“礼”、讲“仁”、注重祭祀、信巫鬼、重厚葬,傩进一步发展。
上甲微创建
“禓五祀”
在商丘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张学勇的带领下,记者从阏伯台看起,沿着中轴线向南,便到了商祖苑。张学勇说,“华商文化节”定期在这里举行,届时,全球华商云集于此,拜谒商人始祖王亥。
据《》记载,夏朝帝泄十二年(公元前1810年),在华北发生了一件令人的事件:居于商丘的商族首领亥,赶着牛群去有易国(今易水流域)经商,被有易国国王绵臣。亥的儿子上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最后消灭了有易国,杀了绵臣。为祭祀亡父,上甲微又创建了“禓五祀”之礼。
禓五祀,《说文解字》示部说:“禓,道上祭”,这是一个完整的仪典。禓,一是指非正常死亡之鬼,又称“强死鬼”;二是禓礼;三是行祭。五祀,即门、窗、井、灶、中霤(音liù,屋檐或堂屋)五种祭祀对象。因为强死鬼死得冤,特别不安分,所以禓礼要将门、窗、井、灶、中霤都搜索一遍,以免有强死鬼被遗©。
商禓,就是商傩。饶颐说:“按昜;即禓,与傩字同。”东汉学者郑玄注《礼记·郊特牲·乡人禓》说:“禓,或为献,或为傩。”创禓五祀本来祭祀亡父,但其深层意图或许是为增强国力,以征服邻国,并夺取夏王。这是商族历史上的一大转折,从此商族不断壮大。
商汤“桑林祷雨”
举行军傩
军傩是古代军队出征时振奋军威,敌人的一种傩仪。
商汤在建立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前,即将开始对夏桀的大规模征伐活动,便在国家的神社前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
其中的一次,《吕氏春秋·顺民》是这样记载的:商汤要去灭掉夏国而征服天下,当地已经5年不下雨,造成颗粒无收,汤就决定亲自到桑林社去降雨。汤跪在神社前对天发誓说:“我一人有罪不要殃及百姓,若百姓有罪,也由我一人承担,莫要因为一人了,而使做出百姓性命的事来。”于是他剪掉自己的头发,作为来向:给万民下雨吧!那时,身披长长的头发,是美和生命的标志。不久天降甘霖。当年,商国的地盘上获得了好收成,奠定了灭夏的物质基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桑林祷雨”。
以后,商王朝凡遇到涉及国家的大事或久旱不雨,都在此处举行消灾祈求降雨的巫术活动,这个活动的地点就是桑林之社,成为各诸侯国中最著名的傩祭活动场所。
这个桑林之社就在今夏邑县城西南12公里的桑堌村东,是一处高出地面六七米的土堌堆。夏代时期,今商丘以东以南盛产桑树,尤以桑堌村一带出名,因此称桑林。
在商代,傩最初也许只是皇权的专利,如《周礼》所说“天子乃傩”、“国傩”、“有司大傩”等。但是,毕竟是各个阶层都必须进行的活动,所以至迟到春秋时,傩走出了宫廷,走到了民间。
《论语·乡党》记载:“乡人傩,(孔子)朝服而立于阼阶。”意思是:在宫廷举行大傩的那天,各地百姓也分别举行沿门索室的傩礼,到各家各户去驱疫。人们都真诚地迎候傩队,哪怕是名声显赫、知识渊博的孔子也会站在东面台阶上,恭敬地迎接傩队到家里来驱疫。可见,孔子对傩的严肃和。
这说明,周代时傩已很盛行,它是朝廷必须举行的礼典,且血缘法等级制森严。《礼记·月令》载,当时一年有三次大型肃穆隆重的“迎气”傩祭活动:季春三月的“国傩”,九门磔禳(牲体以祭神),以毕春气,是为天子、诸侯这些“有国者”安排的;仲秋八月的“天子傩”,禦佐疾,以达秋气,是专为天子健康安排的,诸侯以下都“不得傩”,等级最高;季冬十二月的“大傩”,旁磔,送土牛,以送寒气,从天子到奴隶都参加,是全民性的傩祭活动,称为“乡人傩”。
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出,周代的傩礼,是以巫术为中心,以的哲学思想萌芽为行动依据,以“气”为之本源。《月令·孟春之月》:“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合同,草木萌动。”从这时起,因为思维占据了上风,傩被纳入“礼”的范畴。
周代宫廷傩礼
傩礼的样板
中国乃礼仪之邦,古代的礼共分“五礼”(吉、凶、军、宾、嘉)。古代的傩礼,有定期驱傩、为死去的帝王将相送葬两大任务。
周代的礼制相当繁复,大多追求庄严隆重,配有乐舞,却也保存着像傩礼这样粗糙的礼典。这种宫廷傩礼后世称为“周之旧制”,当做傩礼的样板。
周代,桑林神社是宋国举行傩礼傩仪的地方,是宋国国家的象征。据《史记·乐书》记载,宋国每年仲春都有“桑林之舞”。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中说:“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墨子·明鬼》中也说:“燕之有祖,当齐之有,宋之有桑林,楚之有云梦也,此男女之属而观也。”祖、社、桑林、云梦皆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燕、齐、宋、楚等国祈雨、祈子、祭祀生殖高禖之地。当举行傩祭时,宋国仍保留以少女担任神尸,有男女性行为模仿的风俗,大体是“神尸舞于前,姜嫄尾随其后,践神尸之迹而舞,其事可乐”。这种礼仪含有生殖和男女幽欢、交合婚配的传统遗留,孔子看到后,又难于启齿,只好说:“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是诸斯乎!”这就是《论语·八佾》记载的:“禘,自既灌而往,吾不欲观之矣。”孔子曾多次到宋国考察宋礼。至今,当地仍留有文雅台、芒砀避雨处、还乡祠等历史文化遗迹。(大河报)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