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位於中國中東部、黃河中下游,界于北緯31°23’一36°22’,東經110°21’一116°39’之間,東接安徽、山東,北界、山西,西連陜西,南臨湖北,呈望北向南、承東啟西之勢。因古時為豫州,故簡稱豫。河南地理優越,古時即為驛道、漕運必經之地,商賈雲集之所。
據介紹,儺公儺婆的原型是伏羲女媧。圖為睢縣匡城寺前的女媧誕生地碑。
《儺公儺婆》是經典儺舞,表演風趣幽默,其中的儺公和儺婆,是儺俗中最具的儺神。
□記者朱金中通訊員馬學慶文圖
引子
PREFACE
“你家在哪?我家黃河邊。”李娜一曲《你家在哪》,將黃河之情演繹得淋漓盡致。
黃河,中國的母親河,黃河文明自此肇始。中國的儺,即起源於黃河流域,這也是為大多數學者所接受的傳統觀點“中原說”。陶立璠先生在《中國儺文化的民俗學思考》一文中說“原在中原地區流行的儺文化,逐漸向邊遠地區轉移,並在那裏保存和傳承”。劉錫誠先生在《儺祭與藝術》一文中說過:“儺是古代流行在中原地區的一種祭儀。”
中原古儺是中國古儺的源頭。
“儺”字釋義,由“人”、“鳥”構成。難,本字作難,《說文》:“難,鳥也,從鳥,隹聲。”儺,最早恐怕來自於人們對鳥的。先民們對鳥的歷史悠久,《左傳》昭公十七年記載:少昊後裔的郯子追述東夷少昊時代,以鳥為官名的傳說,少昊族有“五鳥”:鳳鳥氏、玄鳥氏、伯趙氏、青鳥氏、丹鳥氏。
史學家將遠古中國民族分為三大集團:華夏族、東夷族和苗蠻族。東夷人居黃河下游,是鳥圖騰的大本營。商丘古屬東夷地區,這裡居住著朱襄氏(柘城)、葛天氏(寧陵)、栗陸氏(夏邑)、犬夷(永城太丘)、鳳夷(商丘市區)、黃夷(民權一帶)、盂夷(睢縣)。玄鳥是東夷族的圖騰,夏邑出土的玄鳥畫像石及古器物中著名的“玄鳥婦壺”銘文更證實了儺與鳥集團的密切關係。
儺的萌芽
疑似“葛天氏之樂”
對於儺這個神秘而古老的文字,很多人相當陌生。但是,它卻同人類的、生命、生活息息相關。
勞動創造了人,同時也創造了藝術。儺是伴隨著人類勞動而產生的,是“舞、祭、樂、戲”四位一體,因沒有文字記載,我們只能從信史中探尋其起源。
早于儺“四位一體”的,是迄今第一部有文字記載的“葛天氏之樂”,這是被學術界公認為舞蹈、祭祀、音樂、戲劇源頭的原典藝術。
彭先生主編的《大學國文》中說:“原始人的文學藝術活動,是社會生活的反映。最初的歌謠與音樂、舞蹈同時產生,混為一體。《呂氏春秋》載:‘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而歌八闋。’投足是一種舞姿,三人手裏拿著牛尾巴,投足而歌,歌祖先的由來,草木五穀的生長,這是原始歌舞與音樂結合的最好證明。”
“葛天氏之樂”起源地在芒碭山附近的寧陵縣。據寧陵縣文物館副館長王先生介紹,從形式上看,“葛天氏之樂”是一場關於農業祈禱、豐產祭祀的巫儀。寧陵縣文聯、中國葛天文化研究中心常務理事趙峰闡釋說,自古“舞”、“巫”同源。“巫”字是由“舞”字演變而來。我國古代的“巫”人,可以說就是最早的專業舞蹈家,他們是掌握占卜而兼舞蹈的人。巫以舞降神,以舞娛神,以消除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包括驅鬼逐疫。
“三人操牛尾”的舞蹈動作,象徵著耕作,表現的是一種巫術,西周時專門教習組織人民在盛大的節日或祭祀中殺牛、跳牛尾舞,來慶祝豐收或祭祀祖先,是與世界範圍內的巫祀“殺牛祭”一脈相通的。殺牛祭,湘西苗人稱之為“吃牛”,這種祭祀活動在今日的湘西還有遺存。20世紀90年代,以著名考古學家張光直為首的中美聯合考古隊在寧陵縣南的柘城山臺寺遺址,發現了一處龍山文化九牛祭祀坑,坑內埋有牛骨架九具和鹿下頜骨一副,有的牛已被肢解,這與“葛天氏之樂”中以牛血來祭奉大地之神的巫祭儀式相印證。
總覽“葛天氏之樂”,八闋中的“載民”、“玄鳥”表現祭神——祖先、部族圖騰;“遂草木”、“奮五穀”表現現實生產——刀耕火種、勤播五穀;“敬天常”、“達帝功”、“依地德”表現教祈願——天行常道、勇達帝功、依地生息,祭天、敬人、尊地;“總禽獸之極”以暢想希望為主題——六畜興旺、萬物和諧,反映了人類進入農業定居階段後的願望和意識,勾畫出一幅遠古時代人們的生活圖景。
“葛天氏之樂”與儺驚人地相似,是在勞動生活中產生的舞樂,又與祭祀相隨相伴,編排祭祀的過程即為最早的戲劇。創造“葛天氏之樂”的,則是屬於東夷族的葛天氏部落,他們有披發紋身的習俗,《禮記·王制》:“東方曰夷,被發文身。”即是喜歡頭插羽毛,身、臉繪出圖形紋飾以驅逐禽獸,這是儺面具的雛形。與儺注重化粧、假面、裝飾、羽飾一脈相通。“葛天氏之樂”“舞、祭、樂、戲”四位一體的基本要素,構成了儺的初期原型,可能就是儺的萌芽。
儺公儺婆原型是伏羲女媧
在永城觀看芒碭古儺,《儺公儺婆》表演風趣幽默。儺公和儺婆,是儺俗中至高無上、最具的儺神。
據永城市文物旅遊局張紅梅介紹,儺公儺婆的原型是伏羲女媧,這在當地漢畫像石及附近一帶民風遺俗中都有體現。
相傳,遠古之時,洪水,淹沒了人類,唯有伏羲兄妹乘葫蘆漂流到一座高山上,倖存下來。為了繁衍人類,兄妹倆只得“抱石”成婚。因此,他倆是人類的始祖。後人為了紀念兩位祖先,就用各種儀式來祭祀祈福,代代相傳,慢慢就演變成儺公、儺婆的形象。
在距芒碭山不遠的週口市淮陽,有太昊陵、伏羲廟,每年農曆正月十五至二月初二,有盛大的廟會儺俗娛樂。在週口市西華縣,有女媧城,稱女媧之都。在商丘市睢縣匡城,當地群眾稱是女媧誕生地。這些古跡與傳說,說明儺公儺婆的原型起于東方,進一步佐證儺起源於黃河中下游地區。
太昊陵,相傳是太昊伏羲的歸葬處。《淮南子·天文》:“伏羲東方木也,其帝為太昊。”《左傳·昭公十七年》:“太昊伏羲氏,葬于陳。”史學家範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說,居住在東方的人統稱為“東夷族”,太昊是其中一族的酋長。史載,伏羲有很多業績,如作、發明漁網、制嫁娶、都于陳等,因此人們用最高的禮節他而長久不衰,淮陽當地稱其“人祖爺”。按照胡適先生的說法:伏羲已經成了豫東、皖西一帶箭垛式的人物,即民眾所敬仰的最高權威。
至今太昊陵保留著“挑花籃”民間儺舞風俗,實際上就是祭祀蛇祖女媧,由七八人組成,肩挑花籃和鮮花、祭品,邊走邊舞,排成兩隊,交叉走成“8”字形,這可能是蛇形“S”形的舞步,手執翎扇搖頭擺尾的蛇舞,邊舞邊唱民謠,這種民間古老的儺俗歌舞,一直流傳至今。
在睢縣匡城寺,正對大門立有一通“女媧誕生地”石碑。在烽火台西北角的高岡上,建有女媧殿,著女媧娘娘像。據匡城村民馮學仁介紹,當地人稱烽火臺為“女媧補天臺”,稱狼煙洞為“女媧洞”,古匡城是女媧出生地。至今匡城流傳“南有太昊陵,北有蘇家嶺”的傳說。
目前,商丘市博物館內的一塊畫像石上還刻有伏羲和女媧蛇尾交纏的圖像,這個圖形,在儺舞中也有著類似的情節:人們裝扮成龍身蛇軀,跳著舞蹈,模倣交尾動作,祝福著後代更加興旺。民俗專家認為,伏羲和女媧蛇尾交纏,產生了人類社會。在永城市城出土的漢墓中也有女媧捧月的神話畫像石。這樣的神話從遠古流傳到漢代,漢代的人們又把他們刻在墓室中,與儺公儺婆繁衍人類的傳說一脈相承。(大河報)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