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有些地方又州俗称“鬼节”。本是印度一种佛教仪式。佛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的旨意,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中元节、盂兰盆节与鬼月
中元节
中元节是的说法,中国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赐福日,中元为地官赦罪日,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所以会在中元时普渡孤魂野鬼。农历7月15日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元节”。也有说法中元节是在农历7月14日。节日这天,人们带上祭品,到坟上去祭奠祖先,与清明节上坟相似。在封建时代,地方还命令的设孤魂道场,以祭奠阵亡的军士,从前,中元节时人们要焚烧大量的纸钱,如今则提倡环保祭奠、网上祭拜等形式。
中元节的来历
上元节是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中元”由上元而来。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
所谓水灯,就是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大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叫做“水旱灯”。按传统的说法,水灯是为了给那些冤死鬼引的。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引过奈何桥的任务。那天店铺也都关门,把街道让给鬼。街道的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鲜瓜果和一种“鬼包子”,桌后有唱人们都听不懂的祭鬼歌,这种仪式叫“施歌儿”。
佛教盂兰盆节
“盂兰盆”乃梵语音译,原义是解倒悬,传说佛的徒弟目健连,苦於其母生前,被罚下深处,无由,去问佛有什么解救,佛告诉他,於僧徒解制日(在中国是七月十五)斋僧,可救鬼魂脱离之苦。依佛教仪轨,四月中开始坐夏,即入清修,日间不准外出,七月十五日结束,叫做解制日,可以出来接受信众布施,所以有此一说。中国佛为之造出《盂兰盆经》其事,后来形成设斛食祭鬼的习俗。
印度佛教仪式中佛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的旨意,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盂兰盆节的起源
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
“有目莲僧者,宏大。其母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七月十五上坟的传说
传说明朝末年,朝廷,,污吏,鱼肉乡里,老百姓生活在中,度日。多灾,爷也来百姓了。一年夏天,瓢泼大雨一连下了数日未见停歇,沁河水暴涨,眼看要漫过河堤了。管理沁河河道的官员叫赵捏,他站在河堤上,看着逐渐上涨的河水,心中乐开了花。他奸笑着对手下人说:“马上,家家户户都要出钱出物来抢修河堤。”…
有关中元节的传说很多。俗传农历七月初十开“鬼门关”,各家之死鬼均放归回家,与家人团聚,俗称“冥府开禁,鬼魂过年”。谚云:“七有半,鬼乱窜。”节期从农历七月初十至十五,一般以12日为正期。至时,各家备酒食,焚化用白纸包封写有祖先名讳的纸钱、金银纸锭以祭祖先。富有之家还请僧尼、来家亡魂。七月十五,各地道观均有斋醮等会,则大办“盂兰盆会”,诵经亡魂。城隍庙还做道场,放河灯。最后便是城隍出驾,巡道收鬼“赏孤”,即为无后嗣的“孤魂野鬼”烧纸钱,送寒衣,泼水饭。
七月,鬼月
“盂兰盆节”在梁武帝时已有,至宋代定型成熟。此节以后被袭用,成了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节中的“地官节”,地官主掌,于是人们穿凿说:这一天领导放假,无人,故的逝者们将沿着银河的亮光,回到。因此家家户户放河灯,以期在接续银河之,迎接先人英灵。
所以,中元节又被叫作“鬼节”。
“鬼节”,俗称“七月半”(或十四)。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称“烧包”。年内过世者烧新包,多大操大办,过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
“中元节”这一天,无论都要备下酒菜、纸钱祭奠亡人,以示对死去的先人的怀念。中元节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内死的称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称老亡人。说新老亡人这段时间要回家看看,还说新老亡人回来的时间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因此要分别祭奠。烧纸钱的时间选晚上夜深人静(现在多选择在傍晚时),先用石灰在院子里洒几个圈儿,说是把纸钱烧在圈儿里孤魂野鬼不敢来抢,然后一堆一堆地烧,烧时嘴里还要不住地念叨:“某某来领钱。”最后还要在圈外烧一堆,说是烧给孤魂野鬼的。亡人们回去的这一天,无论都要做一餐好饭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从有关中元节的传说中,可深切体认到中元节的祭祀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一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这全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是很有人情味的,所以“中元节”在当前崇尚“和谐社会”的今天,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
中元节的民俗
据《唐六典》记载:“中尚署七月十五日进盂兰盆”,可见当时中元节进盂兰盆已成为宫中定例。从古至今,每到“余盆兰”之日,或捧菊致哀思、或放灯寄愁念,焚香祭祖,追思先人,关于“余盆兰节”的民间风俗有许多…
各地怎么过中元节
中国从梁代开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节。不过后来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
: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平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
山西:永和县读书人于此日祭魁星。马邑县中元节以麦面做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于中元节在田埂上挂五色纸。山西民俗
河南: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于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筝。
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孤”。
广西:阳山人以七月十四为目连节,多杀鸭祭祖,当日无行人,名为“躲鬼”。中元节来临鸭市火
湖南:邵阳人于农历七月十二前后“接老客”,于农历七月十五晚焚化纸包、拜祖,曰“送老客”。纸包内包有寸厚纸钱,纸包正面书祖上名讳,包好后须在背面书“封”字,七月十五当晚焚烧。
在每逢农历七月十五日,不管佛教还是,到了这一天,都会举行,笔者希大家能够以慈悲心来同情一切的产命,不要乱,可以用香花、水果、素菜等来祭祀,这才不会释迦佛祖的慈悲心及目连的大孝心。
潮汕中元节
新加坡多元化的中元节
七月歌台
在华中元节人民间的传统习俗里,中元节是个重大的祭祀祖先,的日子,家家户户必大事庆祝一番。
每逢农历七月,我国的华族必定会隆重举行“庆赞中元”,全国各地,无论是商业区或是组屋区,都可以看到庆中元的红色招纸,张灯结彩、设坛、酬神。也分别建醮,街头巷尾上演地方戏曲或歌台助兴,呈现一幅热闹非凡的景象。
中元普渡
农历七月常见的台北中元普渡在诸多华人社会如中国、、澳门与、新加坡等,中元是相当重要的民俗节日,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顺利。较为隆重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亡魂。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目连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请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有的是请艺师操控钟馗之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气。
闽南人、人习俗在每一项供品插上一炷香与三角彩色纸旗,旗上以毛笔书写庆赞中元、广施盂兰、中元节夜景敬奉阴光、阴光等字样,并写上自己的姓名,且祭拜亡灵之前,会先祭拜一位名为面燃大士的神祇,俗称大士爷(信徒多尊称其为普渡公)。
中元节祀先祭祖
农历七月十五日乃是传统的中元节,也是祭祖祀先的重要节日。
中国早在周朝即已创设历法,分本年为四季12个月,其科学之处在于每月的十五日均是月圆大潮之期,两三千年来从不失误,此为比公历更科学之处,故至今航海家仍习老农历。农历把一年12个月又分为24个节气,此外一年之中又分有三元,即上元、中元和下元。而在传统节俗中,清明节、中元、冬至日和除夕年兜乃一年之中四个比较重要的节日,按传统俗谚有这样说法,“年兜不回家无某(老婆),七月半不回家无祖”,由此可见七月半是祭祖祀先重要活动,
中元节习俗
中元节诗词
中元夜百花洲作
范仲淹
南阳太守清狂发,未到中秋先赏月。
百花洲里夜忘归,绿梧无声露光滑。
天学碧海吐明珠,寒辉射宝星斗疏。
西楼下看世,莹然都在清玉壸。
从来酷署不可避,今夕凉生岂天意。
一笛吹销万里云,主人高歌客大醉。
客醉起舞逐我歌,弗歌弗舞如老何。
中元雨中呈子晋
朱熹
徂署尚繁郁,大火空西流。
兹辰喜佳节,凉雨忽惊秋。
晼晚兰径滋,萧萷庭树幽。
炎气一以去,恢台逝不留。
刀笔随事屏,尘嚣与心休。
端居讽道言,焚香味真诹。
更多
中元节 它的传统被遗忘
古人并不忌讳“鬼”,在古人的意识中,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只是换了一种活法而已。人死了,就会以鬼的形式继续活下去,所以我们对他们,仍应保有一份虔敬。
在老,中元节是个很重要的节日,在上世纪20-40年代,中元节远比“七夕”、“清明”热闹。不仅如此,全国各地都如此。
传统中元节都是商办官助,可到上世纪50年代末,大部分的商已被,无力承办,又无官助,自然销声匿迹。上世纪60年代中期,北海公园还办了最后一次中元节,琼海中到处都是茄子做成的河灯,非常壮观。不久“”开始了,除了清明节,所有的传统节日都被,中元节也没能幸免。
随着的脚步,传统节日逐步回归,但中元节却被冷落了,因为人们对它有两个很大的误会:首先,把它看成是鬼节,是落后、的思想,所以没人敢呼吁恢复;其次,把它当成了追思亡人的节日,那么,已经有了清明节,何必再恢复中元节呢?
其实,中元节是古代的“孝亲节”,它与清明节的内涵并不相同。
七月中元节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一说: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一种植物的叶子,有香气),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讲究孝道的中国人,例要向先祖报告,并且请老祖尝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东汉时定下三会五腊日,其中七月七日为腊,又是中会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五腊日主要的内容是祭祀先祖。七月的这一祭祖日期后来随著将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应祭祀日期定於七月十五日,而固定於这一天。
该不该过中元节?
说它“”,不同意
应恢复中元节,因为它积极的内容远多于消极,、孝亲、敬祖等,这些价值是可以融入现代社会的。过去说它“”,我不太同意,什么叫封建?封建指“封土建诸侯”,是词汇,与文化关系不大;而“”是指盲目地相信,中元节强调,这怎么能说是盲目呢?
曾经盛行,现在不宜提倡
中元节在老确实比较盛行,但我认为现在不宜提倡,毕竟它存有一些负面的东西,比如等。此外,在过去也不是人人都过中元节,至少没端午节热闹。
把七夕当成情人节,就完全不靠谱。此外清明节也不对,过去清明这天没人扫墓,而是在城里举办大型法事,扫墓是在清明前后10天进行。在南方,如今祭奠先人的风气日渐热烈,这不单是文化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这类活动中,年轻人比老年人更多也更虔诚。这是不是呢?我看不能绝对化。
在淡忘中传承
时至今日,中元节融中国、佛家和3大重要文化于一体,尽孝与。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前几天及当天,我国仍有许多地方保持着祭祀祖先的习俗。
中元节是我国很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其文化底蕴深厚,最初起源于祭祀,出于。自古以来,民间都将这一天定为祭祀亡亲、悼念祖先的日子。中元节的起源,与佛教的“盂兰盆会”也有很大关系。中元节从汉代开始就有文献记载,唐代盛行。唐代后期后蜀主孟昶的宠妃花蕊夫人的《宫词》百首中,就有“法云寺里中元节,又是官家降诞辰”的记载,可见中元节盛行之早。
中元节属于传统民俗文化,它与清明节有相似性,同是祭奠先辈,然而中元节相比清明节则明显地被淡化,其实中元节的文化内涵也很深远丰富,只是由于其表达的是沉重的祭奠,不具备喜庆氛围,起来难度比较大。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与人民大众都是紧密相关的。我们应该正确对待,中元节的传承是必要的,但鉴于它的特殊性,不应该大张旗鼓地或者,最好让人们自己去选择,任其发展。
编辑:王佳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