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国传统历法中的“清明”--它既是节气,也是节日。节气,是为服务农耕而总结的季节气候规律,是管物质生产的,比如大家就常说“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而节日,则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活动。所以既管物质又管的“清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惟一一个具有双重功能的时间节点。同时,“扫墓”慎终追远,“踏青”吐故纳新,清明,还是中华文明代代传承、生生不息的重要标志。
这几天,在福州长乐国际机场,陆续有不少赶在清明节,回祭祀先人。
祭奠逝者,先人是清明节的最重要的主题。从2007年开始,清明节第一次成为国家的假期。清明这天,潮水般的港澳台、海外侨胞排着长龙,从各地的边境口岸进入祖国,祭祖寻根。祭奠亲人是清明节重要的内容,人们告慰亡灵,也将家中的喜事向故去的亲人传递:“儿子找对象了”、“外孙考了全班第一”、“今年买新房了”、“咱家换新车了”。
除了家家祭祖,在苏北地区的溱潼古镇,还会沿袭一个千年传承,那就是家祭前先到荒滩野地祭奠抗倭和抗金的忠烈。每年清明的清晨,溱潼镇湖南村村民总要早起,大家除了换上艳丽的服装,带上早已备好的竹篙外,还要带一天备好的祭祀用品、米饭、纸箔等。
溱潼地区祭祀忠烈孤坟讲究“早”和“响”,“早”指的是时间,越早越好,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对忠烈的虔诚。大家要20多人共撑一条船,上坟前,大家要快速奔跑。“响”,就是祭祀过程中,必须敲锣,锣声既是也是提醒,更是一种告慰。
人们在清明节不但祭奠先人,同时也纪念杰出的先贤,慎终追远、崇功报德。据统计,目前中国有2.5万座烈士纪念设施,基本上全国每个县都有一个烈士陵园,共安葬烈士140多万人。每到清明,人们都会手持鲜花,来到烈士纪念塔,向安眠在这里的烈士献花、鞠躬。
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华人有规模的“重返黄帝陵”寻根祭祖活动,更成为了中华儿女缅怀始祖、民族文化的一大盛典。
实际上,清明成为节日还和另外一个古老节日“寒食节”有关。后来因为寒食节和清明挨得太近,慢慢就过到一起去了。而寒食节的来历,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寒食节的时候要把火全部灭掉,大家都吃冷的食物。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一个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介子推。因为他不接受赏赐而被烧死在山里,于是人们用灭火吃冷的食物这种方式来祭奠他的。寒食节一个重要内容是祭祀上坟。寒食节结束之后,就是清明。清明是个重新点火的日子。《寒食》这首古诗描述的就是重新点火的情景: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武侯家。
一说到清明,我们不免又会想起杜牧的名句:清明时节雨纷纷。但气象专家说了,这其实指的是清明时节、江南地区的气候特色。全国各地的气候其实差别很大,特别是西北东北,还不到春天呢。所以您出门踏青,还得关心天气、关注健康。
踏青又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等。清明时节,春暖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踏青好时节。在江苏淮安,边油菜花金灿灿的一,桃花林则如云似霞,美不胜收,吸引着大家纷至沓来。每每清明时节,民间还有筝的习俗。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还要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除了筝,清明荡秋千的习俗在我国北方也很普遍,也有人把清明叫做“秋千节”。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秋千节可以说是年轻妇女的节日。这一天,平日大门不出二门不到的闺女媳妇受到特别优待,梳洗打扮,喜气洋洋,串门走户,相约一起去荡秋千。
除了筝和荡秋千,插柳戴柳也是我国北方过清明节时的一大风俗。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
而在浙江德清,因为清明时节正是江南春蚕饲养的季节,所以当地的农民们都要赶蚕花庙会,民间俗称“轧蚕花”。祈求当年有个好收成。在热闹的腰鼓声中,蚕花巡游的队伍缓慢地绕着古镇前行,蚕花娘娘就不断地向人们抛洒蚕花,大伙儿都伸长双手向蚕花娘娘讨蚕花,相传拿到蚕花的人这一年养蚕就会丰收。
蚕花庙会的历史源于17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越争霸,范蠡献美人计,将西施送往吴国,以求得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而送至德清时,西施将鲜花送给了这里的养蚕女,并祈求这里风调雨顺,茧子丰收。
说到过清明,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重视。那就是如何“让清明更清新、更文明”。“、奢靡浪费”要反对,随意烧纸更要禁绝。有统计说,最近几年,仅清明节当天烧的纸就会达到上千吨。既浪费,更,实在不该。不过,今年这种状况有所改善。一些文明、低碳的祭扫方式逐渐流行起来。
安徽黄山脚下的太平湖镇南安村,青山绿水,微风轻拂,和以往不同的是,今天虽然是清明节,却看不到烟雾,听不到鞭炮声,因为当地的村民和游客用鲜花和纸船来表达他们对先人的思念。
大家默默地用双手捧着纸船,有序地慢慢放入湖水中,面色凝重。大家还在自己的纸船上写上祝福的话语。在提倡文明祭扫的今天,一只小小的纸船,承载着不仅是人们的哀思,还称赞着人们祭扫观念的转变。
在四川绵竹,园宝山公墓管理所推出了树葬墓地。一束鲜花、一株青松、一个小花圈,将逝者的骨灰撒在一棵大树下,不留坟头,只立一块很小的碑,刻上逝者的名字,亲人扫墓时可以为树木浇水以寄托哀思。
在济南英雄山烈士陵园,前来祭奠父亲的邢先生手里除了鲜花,还多了一条黄丝带。这是陵园管理方特意为前来扫墓的群众准备的。
在河南商丘的木兰广场,市民梁小姐正把一张张写满思念和祝福的纸条往风筝上粘,准备让风筝带给远在的奶奶。梁小姐说从小奶奶就很疼她,她对奶奶的感情也一直很深。奶奶去世后,每年的清明节梁小姐都会亲自祭扫,今年她选择了低碳、环保的风筝。很多人也像梁小姐一样选择了用风筝寄托思念和哀思。人们手中拿着的风筝写满了对亲人的各种思念,“奶奶,我想您了”、“祝您在幸福安康”、“清明时节寄哀思,风筝带去亲人问候”等一句句饱含感情的话语随着风筝在天空飘浮。
节目的最后,有一首描写清明气象的古诗和大家分享。它这样写到:“街头女儿双髻鸦,随蜂趁蝶学夭邪。东风也作清明节,开遍来禽一树花”。说的是孩子成长、彩蝶纷飞、春风徐来,南燕北归。好一派生生不息的青春图景。我们也借此祝愿大家,春风得意,欣欣向荣。(完)
网友评论 ()条 查看